关于无罪推定的思考,无罪推定的法理基础

关于无罪推定的思考,无罪推定的法理基础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用无罪推理“挽回14条人命”的法学教授

追述新时代法理构建者李龙

李龙生前拍的照片。 回答者供图

他一生坎坷,自嘲“20年读书、20年劳改、20年做学问”,把一生献给了他热爱的法学教育和研究事业。 他是当代中国最早探索人权问题的法学家之一,是国内对人权问题进行宪法学和法理学研究的先驱,也是最早向公众提出和论证法律权威的学者之一。 他在宪法规范、规律等方面都有精深的研究,是新时代法理学的奠基人,是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李龙。 强调法律的人文关怀和人的终极价值追求,也是李龙一生寻求法理体系重构的缩影

“人生短暂,我已经老了。 坎坷的一生,历经了许多磨难,终于迎来了法治的春天。 我经过40年的努力奋斗,对法治中国的贡献微乎其微。 本书是我最后一部著作,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试图填补中国法理学学说史上的空白,但能力有限,难以达到预期。 请法学界批评指正! ”

这是82岁的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法学家、法学教育家李龙去年出版的最后一部独立学术专著《中国法理学发展史》里的话。 这部作品是李龙最后一次学术生命中用思想的大手抚摸中国人的法理世界,呈现了两千年中国传统法理的画卷。

庚子之冬,十二月二日,李龙在武汉赴鹤西,享年八十三岁,学术界失去了法学巨头。

重读李龙老师作文的最后一节时,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复旦大学法学院的一位年轻教师抹上云彩,热泪盈眶。 在泪水交错的娑婆世界里,浮现出一位操着湖南普通话口音、身穿灰色夹克的老人和老师的身影……

中国最早探索人权问题的法学家之一

他在法学领域率先提出了人本法律观的概念

20年之学,20年之冤,20多年之治教。 李龙先生的生命之作、学术人生的写照,不仅是法学家的生命之旅,也是一代中国法学家剧烈时代变迁中的传奇人生之路。

李龙从小就喜欢读外国经典,阅读范围极广。 而且,在众多书中,他最喜欢中国古代儒学、法学和中外历史相关著作。 伯父李祖荫是著名法学家,曾留学日本,曾任湖南大学法律学部长、法学院院长。 李龙从小受伯父的影响很大,非常喜欢读法学书籍,对法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张万洪还记得1993年夏末在上珞珈山第一次见到李龙教授的情景。

在教三002阶梯教室开学典礼上,李龙教授戴着鸭舌帽致辞,满是湘音。 张万洪记得一句话。 “我伯父是有名的花学者。 ”后来,我知道“花学者”其实是法学家。

其实,李龙年轻时就展现了法学才能。 大学时代,不满20岁的李龙将自己对人本主义的初步构想写成论文,在《光明日报》等报纸上发表,受到好评。 他在文中表达了对法律的人文关怀。 20世纪80年代末期法学界掀起“法的本质属性”大讨论之际,李龙发表了《公益法简论》一文,将人本法律思想应用于法律本质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纵深推进,李龙将人本法律观的视角汇聚为法的人权精神,他任总编辑的《人权的理论和实践》本书,以近200万字鸿篇巨制成为中国人权法研究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国人权问题研究最权威、最全面的标志性著作

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生活在特定时空的人们总是对“法”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主张或解释。 在李龙看来,从确立法律原则,到一切从事法律实践的法律活动,都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尊重人格、符合人性、讲人道、保障人权、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法律

基于此,李龙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人权法体系的理论构想。 李龙是当代中国最早探索人权问题的法学家之一,也是国内就人权问题进行宪法学和法理学研究的先驱。 他提出的“人本法律观”,强调法律的人文关怀和人的终极价值追求,被认为是李龙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术成果。

格兰德教授

\”先后从黄泉路上救回14条人命. \”

李龙老师充满了坎坷的人生经历,叹了口气。 令人惊叹的是,李龙经历了封锁却不选择抱怨,不选择放弃,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普世知识和专门化实践品性相结合的法学真理的艰难历程。

21岁时,李龙因笔下的《无罪推定原理》和《论社会主义民主》的一些言论,被错误地奉为“右派”,送到湖北省蕲春县八里湖农场进行改造。 虽然农场生活艰苦,但李龙并没有放弃追求,而是利用休息时间看书写作。 就这样,他继续暗中研究,完善了他的无罪推定理论,成为中国第一个来自民间的法学基础理论《国家概论》。

但是,李龙的研究被发现后,施加了更严格的限制。 1959年,李龙卷入囚禁、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和探索建设道路的革命政治运动,改变了22岁法学青年的人生轨迹。

在李龙濒临绝望的时候,他那饱足的才能救了他。 监狱主办的《湖北新生报》由于人手不足,打算选择懂马克思主义和法律的人进行编辑。 李龙正是最好的人。

他作为特殊犯与一般犯人分开居住,可以读书和写作。 被逼入绝境的后进生李龙,再次沉浸在书海中。 现在可以堂堂正正地读各种各样的书,知识也给处于困境的他的心带来了很大的满足。 随后,李龙不时笑起来,当时的自己真的碰到了“美差”。

回到母校时,李龙成为武大历史上最大的毕业生。 1980年1月24日是李龙的43岁生日,这一天他再次获得了自由。 偶尔想起那段艰难的时期,李龙都说:“那段经历,磨炼了我。 人的一生,就是勇于面对困难,在逆境中奋发向上。”

获得自由的李龙,被分配到湖北师范学院从教。 为了维护更多人的合法权益,实现自己的法理信念,李龙心中开始萌发重构法理的愿望。

为了从实际案例中验证法理学的研究,李龙开始兼职成为律师。 在他受到的案件中,14名差点被判处死囚的生命和权益在李龙的辩护下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其中3人被无罪释放。 李龙因此名噪一时,他的“无罪推理”理论也得到了法学界的充分肯定。

李龙认为,在法庭判决前不能判定嫌疑人有罪,假设其无罪也是保护人权的体现。 “在假设嫌疑人无罪的情况下收集资料,可以避免事先从思想上确认某人有罪而只收集有罪的证据,可以在不考虑无罪相关证据片面性的情况下,保证资料的真实可靠性。”

自1980年以来,代表他真知灼见的160多篇学术论文不断在《法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刊物上发表。

李龙一边作为刑律师提供精彩的辩护,一边在各种期刊上发表法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 1988年,经国际私法一代宗师韩德培赏识,李龙得以重返武汉大学任教。 1989年李龙被聘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重返母校的李龙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展现出更旺盛的学术生命力,编著经典《法理学》教科书,开创了法理学教学中著名的“五论”格局。 2003年,李龙将“五论”发展为“六论”,构建了中国法理论、发展论、运行论、范畴论、价值论、关联论的范式。

“黄石地区监狱的墙上,甚至贴着‘请律师找李龙’的标语。 李龙又称侠客律师、侠义教授。

同时,他也是最早探索公益法发展的学者之一。 在他的指导和指导下,武汉大学创办了武汉大学法律援助中心、公益与发展法律研究中心、人权研究院等平台。

法学教育改革的开拓者

他提出的法学院专业课程设置方案将推动全国

“先生创立了人本法律观,重构了法理学体系,将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 创新人权理论,突破法治理论,创新宪政法理。 在人才培养上坚持德才,以德促学。 ”他的学生之一,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汪习根说。

但李龙曾这样总结自己的人生。 读书,坐牢,教书。

为了培养法学家,作为教师的他非常珍惜。 李龙经常教导学生多读书,勤思考,笔耕不辍,以写促读书,在读书中写作,不仅要认识学术前沿,更要创造学术前沿。 而为这一法学事业贡献一生的学者,则亲身运用了他先进的法学教育理论和辛勤的劳动创造,桃李满天下。

李龙带来了97名博士,45名博士生导师。 作为教师,李龙认为这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情。

“直到20世纪90年代,法学院的教育都有专业上的区分。 这种“对口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法学教育的深入发展。 ”因此,李龙不仅专门撰文论证了这一主张,而且在1996年主持制定法学教育改革方案时,更具体地说,提出可以将过去分散的几个法学专业合并为“法学”一个专业。 这个专业包括法理学、法律史、宪法、行政法、诉讼法、国际公法等14门核心课程。 经过几轮讨论,该教改方案最终获得批准,并在全国统一推行,一直沿用至今。

从教以来,李龙多年的初衷没有变。 那就是培养“有边界”的法学人才。 李龙对此解释了好几次。 \”“有境界”主要包括理解学术前沿、跟上学术前沿和创造学术前沿三个层面. \”

历年开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辞,文采飞扬,寓意深刻,洗涤了无数法科学子的心灵,场场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在答辩会上的点评,让人一针见血,娓娓道来,感悟到了多少青年学生的智慧。

李龙说,他上世纪80年代曾在著名的湖北师范学院任教,有一次参加全国法理学年会,沈宗灵老师发言后,他站起身来,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虽然语言尖锐,但字是硬道理。 这个精彩的发言,引起了沈老师对他的注意,之后给他带来了很多,开启了两代人之间长久的友谊。

一代法学宗师,对学生的关怀,张万洪记忆深刻。 硕士期间,得知张万洪需要写论文,作为导师,李龙借用了计算机。 当时电脑是奢侈品。 张万洪用了一年多,为升级电脑买了根存储器,回去的时候,老师坚持要把升级的费用给张万洪。 他随遇而安,淡泊寡欲,对徒弟们的生活很关心。 这桩婚姻搁浅了,那应该找对象; 这个孩子出生了,那个孩子要考大学了……这都是他所担心的。 带着孩子去给老人拜年,一定能收到大红包。

李龙有句名言,传播得相当广泛。 他说,老师可以分为三种。 只是传播知识的老师是三流老师。 能培养学生独立能力的老师是二流老师; 把学生带到一定领域的老师才是一流的老师。 张万洪认为,李龙用“用一颗心唤醒一颗心”的爱,引导学生逐渐进入更高的境界。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老师都很关心学生的工作和学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政学院教授徐娟说,躺在病床上,老师也精神饱满地说:“这是百年一遇的大变局。” 老师的学术感受、“研究中国问题、写中国文章”的教诲,伴随着激励学术家庭中的每一个人。

李龙把一生献给喜爱的法学教育和研究事业,是一代法学知识分子的典范和楷模。 师父已经走了,他传奇的人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一位中国法学家在生命历史剧变的过程中表现出对法治最执着的探索、追求和热爱,激励着后人,温暖着后人。

责任编辑:邱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