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写父子间的“双向成长”——读肖复兴长篇儿童小说《春雪》

叙写父子间的“双向成长”——读肖复兴长篇儿童小说《春雪》

2015年,以《丁香结》的发表为标志,散文名家肖复兴开始尝试儿童文学创作,此后几年陆续出版了《红脸儿》 《合欢》 《兄弟俩》 3部长篇儿童小说,受到业界和读者的好评,有评论家认为当人们认为《兄弟俩》可能是儿童文学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时,新作《春雪》却出人意料地到来了。

虽然《春雪》仍然是发生在北京大杂院的儿童成长故事,但与《童年三部曲》不同,作者此次不仅以《父子俩》,还以《帮助儿子戒除酒瘾》为故事线索,巧妙地进行了亲子角色的转换肖复兴在《春雪》后记中写道:“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回顾和考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一般来说,‘前喻文化’即父母教育孩子的‘比喻文化’,即父母与孩子相互教育的‘后喻文化’,即孩子相反由此,《春雪》不仅仅是“三母教子”,而是“子教三母”。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作者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实现了从“前喻文化”到“后喻文化”的自觉转变,小说也表现出鲜明的双向“成长性”。 聪明懂事的男孩三江有一个嗜酒的父亲,母亲一次又一次地劝他没有结果,就回老家去了。 面对支离破碎的家庭,年幼的三江决心让父亲摆脱如影随形的酒瘾。 有一次,在与父亲的“斗智斗勇”中,三江从温室里的花朵变成了强壮的男人。 在儿子的监督下艰难戒酒的过程,也是三江爸爸走出内心阴霾、面对人生缺陷的“再成长”过程。 作者通过戏剧性的亲子身份对换,从摩擦到相互理解,两位主人公在这个温情故事中分享着清晰可见、令人信服的“人物弧线”。

值得注意的是,《春雪》的“人物弧线”不仅由“故事”表现,还由“心事”表现。 小说中没有任何曲折离奇的情节,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蕴藏着无法融化的“心事”,这才是叙事的核心驱动力。 小说说:“山区的夏夜很安静,但又涌出了这么多心事。 就像这夜空中的星星,每个星星都有自己的心事,只是互相望着,一言不发。” 而这些“心事”又与人物的“记忆”和“梦话”相连。 那是三江为母亲默默许下的承诺,是三江父亲挥之不去的痛苦往事,是藏在建国爷爷和明秋妈妈心中的秘密,是夏爷爷和夏奶奶见到明秋时,藏在心里的五味杂陈……这些话人物总是喜与寂寞交错,比如三江,当他发现父亲的内心深处深埋着一段鲜为人知的辛酸史时,似乎理解了父亲的酗酒。 作者巧妙地采用了儿童的限制性视角来刻画三江此时微妙的心情。 “大人的心和孩子不一样。 他们总是把一些事情,尤其是过去的旧事,像旧竹帘一样,卷起来又藏起来,不想告诉孩子。 ”就在孩子飞天的想象中,故事的神秘面纱被层层揭开,三江爸爸的人物形象也逐渐丰满立体。

肖复兴在小说《后记》中说:“把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亲子矛盾和斗争的故事像本宣科一样讲,没什么意思。 除了故事以外,还有雨果比喻的“比天平更高级的是七弦琴”的魅力所在。 我更在意如何找到这样的七弦琴。 一点点也可以。 ”显然,这首“七弦琴”埋藏在人物的许多“心事”之中。 在笔者看来,“心事”与“故事”不同,“故事”指的是外部世界,“心事”诉说着人的内心。 如果前者支持摄像机下的高清影像,那么后者就像一幅骚动的人物草图。 相对于“影像”,“素描”不在乎事物的逻辑、理性、因果律。 对语气、感情、情绪、气息、气氛、味道、节奏、节奏等诉诸主观感觉的东西感兴趣。 这样,《春雪》所描写的对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人的事,同时也是无数人,无数事,一件事与另一件事相关,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关,就像水面上的涟漪,花絮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春雪》与其说是一部讲述父子情故事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如说是一部充满“心事”的双向“成长小说”。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相关推荐

通过注册岩土工程师专业考试,这些书你买了吗?

提示:本文为笔者备考三年的经验分享,纯干货,较长,建议收藏转发。随着国家打击挂靠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