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释放还是加压?面对升学压力统编版中小学教材“下猛药”:大力提倡阅读名著,你怎么看

是释放还是加压?面对升学压力统编版中小学教材“下猛药”:大力提倡阅读名著,你怎么看

来源:浙江新闻

杭高一正在看书。

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教育部的高中统一语文教材陆续被全国学校采用,继已经使用的小学和中学教科书之后,这套教材完成了。 浙江省将于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使用统一版的小学和初中教材,高中教材将从明年开始采用。

新版教材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把培养阅读兴趣作为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 尤其提倡多读外国名著,以前的课外书成了教材规定的必读和推荐书。

快速的生活节奏,无处不在的电子产品,让大人静静地读完名著有点奢侈。 那么,面对巨大的升学压力,统编教材这种变化,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还是一种压力? 老师、家长、学生、研究者各自是怎么想的呢?

新教材下猛药

让学生“带走”阅读

杭州高级中学的钟峰华老师和他的班级去年参加了高中语文统编教材的试教。 他能特别体会其中新增的“阅读整本书”单元的意图。 他告诉记者,据他的观察,这几年学生们的阅读量,特别是完整的名著阅读,不是上升而是下降。 “在现有的教育系统中,不参加考试的东西老师不怎么教。 将名著阅读纳入考试范围,至少能让老师、家长和同学更加重视。 ”

其实在问世之前,这本教材就已经备受瞩目了。 这是因为统编语文教材的总编辑、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多次强调,“要给语文教材的编排下功夫,让学生到处学习”。 其实,近百年前,汉语语文教材的第一位编撰者叶圣陶老师就曾说过,教材应该用整本书,而不是一篇短篇。 退一步说,应该以整本书为主体,辅以一篇短文。

这个教材开始遵循这个想法:

在统一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虽然教材的数量减少了,但是篇幅变长了,增加了“快乐读书”。 编辑希望通过课文,举一反三,引导孩子课外继续读童话故事。

初中语文教材增加了《名著导读》,要求学生三年至少阅读12本名著,并提供自主选读的24本名著目录。

刚问世的高中语文教材选用了许多中外经典作为教材,直接增加了“整本书看”的单元。

温儒敏说,之所以提倡整本书读书,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很少读书,尤其是看完整的书。 现在读书很多的是小学生,有数据显示上初中2年级后下跌了。 高中生除教材教辅外,很少看课外书籍,甚至很多大学生也没有读书的习惯。

钟峰华用自己的亲身感受证实了这个说法。 他带了四期学生,最近两期读书明显少了。 他记得以前读书最多的同学,第一学期加暑假,可以读五十多本。 这是一个特例,但是到了第一学期,每个同学平均能读五到六本书。

我认为原因很复杂,包括学业压力增加、考试周期延长、各种电子产品碎片化阅读的侵袭等。

2019年9月1日,浙江绍兴及市海亮小学四年级学生正在阅读统编的语文教材。

今年的高一学生是第一个完全使用统一版语文教材的初中毕业生。 “其实我们很喜欢读书。 ”杭高一学生管晟超和史一中告诉记者,因为是保送生,今年有空看几本书,读起来也很潦草,有《月亮和六便士》 《追风筝的人》等。 管晟超说,厚厚的15本《冰与火之歌》,在来往补习班的车里追完了。

作为人文素养丰富的学校,杭高各教学楼都有图书角,每三个月换一次书,校园草坪上也有图书架。 学生可以随时在视野范围内找到并阅读书籍。

图书馆管理员胡雪莹老师观察到,一位高一学生每天中午都会来读一会儿金庸。 “他真的很自律,虽然学习了十几分钟,但我证明他也很烦恼。 ”

调查显示,目前国民每年阅读的图书数量仍然很低。 在采访中,很多老师和父母都同意了。 名作读书不仅是孩子的事,也是大人的事。 一位不愿具名的家长表示,他赞成将名作引入课堂。 这不仅是让孩子读书,也是让老师读书。 “很多老师未必完全读过这些书,教他们读这些名著,显然需要老师们有更丰富的阅读准备。”

一年四百万字

什么名作是学生的首选

新课标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9年读完400万字。 这看起来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每学期分解下来也就是20万字。 采访中的几位老师认为,对于学习有余力的同学,应该多读一些。

那么,中小学生应该读的名作是什么呢? 每个人的定义都不一样,有些书是自己心中的长书。 然而,它被誉为名作,呈现出值得探索的主题、精彩的文本,并被广泛传播,是它的原意。

目前统编中学教材的必读书籍有《西游记》和《简爱》,既有《傅雷家书》,也有《昆虫记》……

浙江教育报总公司王亚文老师多年来关注高中生的阅读情况,将国外知名高校与杭二中、学军中学、杭外的请假推荐信进行比较,找出了《莎士比亚悲剧选》0《傲慢与偏见》《杀死一只知更鸟》0055-7900000等共同书目。

日前,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建议,大学生要静下心来看几本《硬书》。 过硬是公认的经典著作,而且思想密度高,不是一下子就能读出来的东西。 王亚文非常赞同这个看法。 她觉得即使是中学生也能看《硬书》。 虽然可以比大学生软。

王亚文想起自己在学生阶段读过的书,如《美的历程》,如尼采、萨特等,虽然说不上来当时读了多少,但确实是有益的积淀。 即使根据年份不同读同一本书,感觉也很不一样。 和高中时代读的《红楼梦》 《百年孤独》,现在重读也很明显。 当然,王亚文认为硬件和软件也是相对的。 她最近向中学生推荐的书有很受欢迎的《人类简史》 《三体》。 她笑着说。 名作也必须与时俱进。

今年刚进入北京大学法学院的阮圆圆,是镇海中学的毕业生。 她觉得名作的“硬”很正常。 因为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如果咬了这些“硬书”,自己得到的东西也难以用普通读物代替。 军事训练中的她,有很厚的《癌症楼》和《街角社会》。

但作为过来人,她觉得提供给同学的选择性书籍会更多。 “这样,如果你觉得一本书不太能引起你的食欲,你也可以选择另一本书,避免强制阅读一本书带来的抵触情绪。 ”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康马克老师也认为课外名著阅读必须兼顾文学类和非文学类。 如果说文学作品是诗酒花茶,那么非文学作品就是柴米油盐,两者功能不同,不可替代。 在重视文学名著阅读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类型名著的阅读,特别是文史类和科技类著作的阅读。

但对笔者来说,一旦纳入教材,光是推荐书就会反复平衡和思考。 该统一版语文教材自2012年3月启动,已有7年多时间,仅初稿前就经过14轮评审,请100名基层特级教师发表意见。 比以前多做一套教材也要一两年。 我明白主事者的慎重。

柯孔标参与了小学语文教材统编部分的编写。 从2012年到2017年,他每年要去北京两个月与其他专家集中讨论。

“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确定选文上了。 ”康马克告诉记者,统一编辑的小学教材中,五分之一的文章在以前的各种教材中没有使用。 选句子要有意义,有意义,有时很难协调。 关于选文的古今中外、文体、难易度、知识点的比例,看似简单的课文,可能承担着很多教育教学的功能。

对于初高中的阅读,其选择范围当然很广,教科书的选文和阅读清单也不一样,但逗号觉得有很多道理是相通的。 例如,编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哪本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能否更好地完善学生的知识构成,是否适合学生的年龄等。

作为教材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从不同名著的阅读中推导出不同的阅读方法。 中学语文统一版教材在浙江教学,各阅读单元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

记者看书发现,以第一个学期为例,教材要求读两本书,分别是《朝花夕拾》 《西游记》。 导读的要求分别是“消除与古典的隔阂”“精读和跳读”。 很明显这两本书的读法也不同。 《朝花夕拾》需要一些零碎的东西。 《西游记》可以跳跃阅读。 “连滚带爬地读”。

刚上映的统一版国语教材高一的“整本书”单元选择了《乡土中国》。 这本书初版于1947年,原是费孝通老师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的讲课内容。 书中阐述了中国传统农村的社会构成,讨论了其中的血缘、地缘、家族、文字与文化等问题。 教材中与之相邻的一个单元是“家乡的文化生活”,编者的良苦用心不言而喻。

游戏才刚刚开始

能否让孩子学习得更好

理想是一回事,但现实有时很费劲。

名作进入教材和课纲,书店的相关图书一下子变得很受欢迎。 淘宝京东有一套只要搜索一下就能立即打包的名作,以名作为解读对象的各种教科书也开始受到欢迎。 《名著考点特训》 《四大名著阅读测试卷》 《中考名著:导读与考点》等层出不穷,不够。

李荣国是其中辅导书的主编,他以前也是教师,写辅导书已经多年了。 “合适的辅导书可以搞鬼学生读书。 ”他说。

据了解,这本名为《名著帮帮团》的副读本封面上写着“为学生提供名著阅读和考试的完美解决方案”“一本书轻松阅读教材并指定六本名著”。 例如七年级上册《西游记》,内容包括思维导图、人物分析、各章提要、精彩段落评论、名家评论、模拟题等。

对此,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一位中学语文老师说,她建议班里的同学至少买一种辅导书。 因为名产有长,老师不能细说,同学很难独立准确地掌握各种考点。

另一种声音认为,这种辅导书违背了提倡阅读新教材的初衷,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如果成为名作必须完成的考点和作业,就会损害孩子和名作相遇的初心。 “原来《昆虫记》很漂亮,可以感受大千世界的生机和多彩,但是为了考试必须记住那些昆虫的名字和习性,所以很感兴趣。 ”高一学生刘陈悦举了个例子。

长期以来,预计这将是游戏——首先是各级考官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博弈。

不管教材编写者怎么强调读书,特别是名作完整阅读的重要性。 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在各级考试中,如何选拔出一个看得多书的学生,如何分辨这个考生是充分阅读了原著的实际心得,还是只背了辅导书的阅读理解?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章新老师从事此项研究已有多年,他关于名著书评的论文得到了同行的赞誉。 他认为纸笔考试能通过学生的阅读水平。 事实上,浙江在2006年、2007年就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题目的量逐渐增加,题目也越来越灵活。 今年浙江高考语文试题阅读文科课文资料摘自萧红名作《呼兰河传》。

章建新说,传统阅读评价最明显的局限性是往往选择一篇短文,这种精致的阅读测试并不完全等同于生活中的实际阅读。 生活常态阅读,尤其是整本书的名著阅读,中途的过程要复杂得多,尤其是名著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意志力、阅读思维能力,都是精致的短篇阅读无法实现的。

什么是名作阅读,特别是满足整本书阅读要求的好主题呢? 章新以2016年温州市考题为例。 在《三国演义》中,刘表和吕布对刘备有不同的评价。 刘表说,玄德仁人也。 吕布说,孩子是最不靠谱的人。 主题要求学生结合小说相关情节回答,你赞成谁的意见?

或者,2016年浙江省质监卷题:有评论家认为,《水浒》多个人物都有《三国演义》的影响。 如关羽与关胜、诸葛亮与吴用、张飞与林冲等。 请同学选一组人物,结合原作的具体内容,谈谈两个人物的共同点。

章新之认为,这些主题琐碎而不死板,可以让学生沉入作品中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评价,本来在强调“阅读参与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了“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思维”等概念。

他说随着新教材的使用,这些阅读理念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同学所理解。 什么事都不能一蹴而就,但大家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王亚文也认为,即使有点强制,也与其什么都不读,不如开始读。 读书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需要培养,需要呵护。

现在钟峰华在自己的班里,每学期都要求同学们必须再选三本书看。 高三第一学期,他选了和纪录片同名的《老师》和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同学可以自己再选一本。 上课时,他有时会请同学来谈谈他读了哪里,并整理共同的进度条。

随着教材和考试的重视,他可以感受到学生对名著阅读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 但说到“得国语者得天下”,钟峰华觉得这还是太功利了。 读书只是为了考试吗?

阅读名著最终旨在培养学生高雅纯粹的审美能力,找到人生的知己和榜样,看到人性的深邃,接触世界的广阔。 很多人回顾过去,发现他们少年时代投资深度阅读的时间是多么有价值。

钟峰华很高兴。 也有已经读博的毕业生。 假期回杭高开读书会,花了一个星期和师徒妹妹们一起啃几本名作。 很明显,他们感受到了读书的喜悦和利益,希望能有更多的分享。 钟峰华相信,这才是读书的良性循环。

部编教材初中三年级

必读名作目录

七年级上册:

《朝花夕拾》

《西游记》

自主阅读:

沈从文《湘行散记》

林海音《城南旧事》

李汝珍《镜花缘》

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七年级下册:

《骆驼祥子》

《海底两万里》

自主阅读:

茅盾《林家铺子》

柳《创业史》

阿西莫夫《基地》

J.k滚动《哈利.波特与死亡神器》

8年级上册:

《红星照耀中国》

《昆虫记》

自由阅读:

瑞秋卡森《寂静的春天》

卞毘麟《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8年级下卷:

《傅雷家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九年级上册:

《泰戈尔诗选》

《水浒传》

九年级下卷:

《格列佛游记》

《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