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最全试题及答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最全试题及答案详解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最全试题及答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最全试题及答案详解

第一章现代世界政治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如何演变?

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二战后期,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为了各自的利益,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

两大阵营的形成与对峙: 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反对美国的攻势,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两个阵营的对立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方面。

两极格局的变迁: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两极格局的结束: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 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立格局中的一极消失,两极格局结束。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2、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二战以后,国际关系最大的变化是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的形成,世界分为两极世界。 两极世界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形成的世界格局。 其特点主要是两极世界,美、苏及其盟国相互对抗争夺,战线比较清晰稳定。 虽然各自内部也存在分歧和矛盾,但最终必须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在两极世界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主导作用。 美、苏“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由此表现为政治对抗、军事对抗、意识形态对抗、经济割据。

3、当今世界政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三)深入调整大国关系

(四)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作用不断增强

5 )经济因素增强,经济和政治相互作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4、当今世界政治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相继出现

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在一起

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

5、如何理解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多极化是世界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世界走向多极化的客观必然性

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政治高度发展和力量对比的必然产物

第一,趋于缓和的国际形势,为多极化趋势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世界多极化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多样化的必然结果

第三,国际关系主体化和民主化是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四,各国主体意识的增强促进了多极化进程的大联合。

二、多极化趋势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

多极化趋势削弱超级大国的霸权势力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形成相互制衡的力量机制。

多极化趋势下经济科技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

第二章:现代世界经济

1、如何认识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

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规模加快扩大,模式加快创新

1 )普通建立和发展宏观经济调控机制

2 )不断调整所有制形式,大幅度提高资本社会化程度3 )以社会福利形式重新分配国民收入

4 )实现企业管理体制社会化、民主化和现代化5 )建立国际经济协调机制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面临的现实难题和内涵的深层矛盾是什么?

1 )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困扰2 )结构性失衡

a )各发达国家政府财政赤字连年扩大,政府债务负担不断加重;b )就业增长缓慢,结构性失业持续加剧;c )收入分配不平等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d )生态失衡日益显现,消费主义原则下的增长方式弊端明显

3、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你怎么评价?

基本内容:主要原则

第一,保障公民个人权利,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听取少数意见的原则。 第二,主权在民原则,即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三是代议制原则

第四,分权制衡原则:第五,法治原则

基本制度: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行政制度、司法制度

评价方法:第一,资产阶级共和国取代中世纪专制统治,民权取代君权,分权取代集权,这是历史的进步,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国家制度的重要创新。 第二,资产阶级积累了管理国家的经验。 第三,资产阶级民主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固有的内在矛盾

4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生了什么样的巨大变化?

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阶级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各种社会运动不断发展,政治思潮趋于多样化,相互交融,政党纲领和政策向加强中庸利益集团和大众媒体作用,增强公民权利,进一步扩大分权制衡机制的变化

5如何评价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作用?

战后,各国特别是西欧国家的社会经济受到重要创伤,难以恢复。 作为资本生产主义新的生产关系之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可以集中更多的资本,依靠国家强制力进行一些重大工程的建设。 促进了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战后的新兴工业,如核工业、航天工业、徽章电子工业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纯的垄断是不能积累足够的资金和人才来做这项工作的。 而国家垄断发挥了这一作用,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黄金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6、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如何演变? 本质特征是什么?

演化:美国全球扩张时期的“遏制战略”与“和平战略”——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时期的尼克松主义与“人权外交”

苏联“转攻”时期“以实力求和平”战略与“超越遏制”战略冷战后美国“参与和扩张战略”与“先发制人”战略的本质特征:

联盟战略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

美国赋予霸权某种道义或国际法意义上的合法性,同时注意统一霸权目标和国家实力。

文化战略是美国霸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7、西欧、日本外交主动性的加强体现在哪些方面? 对世界格局有什么影响?

日本的对外政策: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实行“经济外交”,即在美国的庇护下以经济实力为手段向外发展,达到发展经济、培养国力的目的。 经济外交的重点是东南亚。 日本通过战争赔偿、贸易、投资等向东南亚进行经济渗透。 同时,与美欧的经济交流也在持续加强。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推进了“多边自主外交”。 当时,面对中美关系的改善、石油和美元危机的冲击、美国的战略收缩和亚洲政策的调整,日本田中内阁改变了对美国的“一边倒”政策,走了“多边自主外交”路线。 内容以日美同盟为基轴; 帮助中国,对抗苏联,1972年9月中日两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1978年8月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制定“新中东政策”,多边开展与中东、东南亚、非洲国家的经济联系与合作等,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联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开始了“政治大国外交”。 1981年5月,铃木首相访美“第三次远行”的谈话是象征性的,1982年中曾根内阁公开了“成为政治大国”的旗帜之后不久。 此后,历届政府都将“政治大国”作为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 为此,日本作出了一系列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行“科技立国”代替原来的“贸易立国”的努力。 扩充日元增强国际货币功能的军费,从“专守防卫”到“攻势防卫”,坚持“西方一员”的基本立场; 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稳定和发展中日关系,继续与苏联对抗,同时不放弃对话。 冷战结束后,开始全力推进“积极进取”外交,加快向政治大国迈进,“政治大国外交”有了新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提议由美日欧三极主导形成世界新秩序利用日美政治军事同盟和国际维和行动两个框架实现军事大国化,加强军事力量。 日军装备是亚洲最先进的,但军事支出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在法律上制定国际和平合作法,积极突破海外派兵禁区,并与美国签订《防卫合作指针》协定,将“日本有事”改为“日本周边有事”,积极开展为日本今后介入地区纷争埋下伏笔的联合国外交,为进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进行的中国、俄罗斯双方就暂时搁置北方领土问题,加强经贸合作达成一致,但进展缓慢。

西欧外交主导

在欧洲事务中发挥积极、主导作用,以欧洲为中心实现“大欧洲”融合

致力于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建立新型关系。 改善和加强对华关系谋求与美国建立新的平等伙伴关系

对俄罗斯采取“边合作边防止”的政策

8为什么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政策实质上是霸权主义?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产生有以下因素的作用。 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性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全球竞争性,成为推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经济制度基础和动因。 二是强大的实力地位,为推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对“丛林法则”的信奉,对历史上曾经拥有的权力地位的眷恋。 综上所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点和本质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9如何看待冷战后西西关系的变化?

冷战后西西关系的现实是,彼此矛盾的冲突和协调合作正在进一步发展。 目前欧、日在战略层面上对抗美国,并不打算取代美国的领导地位,但要求更大决定权,反对美国近年来做法的主张非常明确。 面对欧日竞争的压力和无形的挑战,美国也拒绝轻易放弃领导地位。 同时,美国充分意识到维护西方联盟的意义,统一了与西方联盟的团结合作和世界领先的全球战略目标的实现。 尽管冷战后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影响西西关系的基本因素还没有根本改变,因此西方国家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依然稳定。 这意味着国家关系的成熟化发展,也包括加强西方霸权的危险性。

第四章

1、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政局不稳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政局生活极不稳定,政权频繁更迭,政府走马灯似的更迭。

行政不力是指发展中国家政府体制不健全、行政结构不健全、行政效能低下,导致中央政府政策和法令得不到有效贯彻,影响国家现代化发展。

政治专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因素和社会力量薄弱,政治权利往往集中在一个人或少数人手里

两极分化政治生活中的两极分化是指人们在政治生活中政治参与的两极分化。 在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过程中,这种情况很常见。 另一方面,经济政治的发展使一些社会阶层、集体掌握更多的政治权力和政治资源,成为政治生活中的权力阶层或特权阶层。 另一方面,一些社会中低阶层离政治权力中心越来越远,除了基本公民权利外几乎不参与政治生活。

政治腐败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严重的政治腐败现象。 发展中国家缺乏法治传统,对政治权力缺乏有效制约,政府官员凭借其地位和手中的权力、资源,将权力用于私人目的,严重损害了国家和社会利益。

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P134面临着什么问题? P136成果:

经济结构以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调整,民族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经济自主性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面临问题:债务危机、粮食危机、人口危机

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发展中国家进行的经济调整和改革

第一,再次强调加强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第二,实行经济开放政策,有效利用外资。

第三,调整公私关系,鼓励发展民营经济和市场经济。

第四,发展多种经济,改变单一制畸形的经济结构。

4、新世纪南北关系有什么特点? P151

合作领域在国家、分区域、区域对话合作机制八国框架下更广泛地构建了南北对话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展二十国集团机制为世界南北关系发展和国际机制变革提供了新平台

5、为什么说发展中国家是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P123

它们曾是两极国际政治格局中的第三支力量,是促进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获得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地位、改变联合国面貌的主要力量

它们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力量发展、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力军

这些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高,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改革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推动力

4、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关系有什么特点?

发展中国家从殖民主义者手中赢得独立地位后,作为一个全新的主权国家登上了历史舞台。 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复杂性是指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国际形势复杂,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尊严,必须根据时间、空间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外交措施。 同时,发展中国家存在着领土争端、民主矛盾、宗教矛盾等多种历史遗留问题,有关国家之间的关系既有共同对抗大国侵略的一面,也有冲突争夺的一面,有时甚至恶化为局部战争,因此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复杂多样性是指发展中国家相互之间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差异

第五章

1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

原因:这一体制是苏联在恶劣的国际环境、较低的生产力水平和落后的文化条件下形成的。

特点:经济高度集中,政治过度集权。

2、苏联东欧剧变的背景、原因和历史教训是什么?

背景:东欧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之初,由于复杂的国内外原因,经历了向苏联学习的阶段。 当时,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这种教条主义做法带来的消极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经济上,片面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不平衡,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没有提高。 在政治上,追随苏联大搞个人崇拜和阶级斗争的扩大化,迫害要求改革、主张独立自主道路的干部群众,极大地挫伤了人民的积极性。 而且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东欧各国的社会矛盾加深了。 由于种种原因,东欧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摆脱苏联模式束缚的要求,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掀起了改革浪潮。

原因: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推行“人道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路线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直接原因

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长期积累的问题是导致剧变的深刻原因

二是世界大战以前,西方国家主要对苏联进行围攻和压迫,企图迫使苏联就范的二战结束后,西方势力除了遏制、封锁外,更加重视和推行和平发展战略,但后者的苏联解体,是东欧剧变的外部因素。

教训:第一,必须建立和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

第二,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第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经历了怎样的阶段?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局呢?

第一波是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 政治改革包括健全法制、完善国家安全机构、实行干部更新制度。经济改革包括农业政策调整、中央机构精简、计划体制重组、中央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地方和企业在计划、财务、物资分配上的权力扩大、国家对农民的参与减少、集体

第二波是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一些国家的改革取得了部分成功,如匈牙利的“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 捷克斯洛伐克被苏联入侵等,一些国家的改革因外部干涉而失败了。 有些国家似乎在70年代中期中止了苏联的改革。

第三次浪潮是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这次改革是宽是深都超过了以往,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改革观点,最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苏联、东欧等国家的改革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没有把握改革方向,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原则,导致政权垮台。

中国改革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下,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方向坚定不移,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曲折中社会主义发展首先,20世纪走向社会主义的国家绝大多数经济文化是相对落后的,它们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其次,从国际上看,资本主义在战后经历了新科技革命和政策调整后,具有相当的生命力,处于强势地位,这使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和较量中面临着强大的压力。 社会主义要发展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取代资本主义再次,社会主义道路如何走,现成的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客观规律。 社会主义作为社会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和替代。 现代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并没有消失,只是表现形势发生了变化。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 社会主义既要善于吸取现代资本主义各种现代文明成果,又要坚决抵制其糟粕,防止其和平发展图谋。 社会主义必须在同资本主义的长期和平共处和斗争、相互合作和竞争中发展。

第六章

1、东亚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式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东欧的经济转型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采用类似匈牙利的渐进方法;另一种是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激进方法“休克疗法”的基本内容:

通过私有化改造所有制结构,转变基本经济制度

自由化取消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行经济运行体制变革

改变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和途径,调整经济政策,通过财政和货币紧缩政策稳定宏观经济

2简析俄罗斯政治体制的特点

.俄罗斯总统制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和非常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俄罗斯传统的个人专有权特征,反映了俄罗斯集权传统的巨大影响力和社会转型期的特征。

.客观上对稳定俄罗斯转型期政治局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俄罗斯总统制也存在严重弊端。

)三权分立仍然徒有其名,未能形成有效的权力制衡,表明总统权力过大。 政府缺乏独立性的议会权力太小。

.内外大政方针都落在总统一个人身上,不能形成制约力,不利于社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也容易形成个人专制独裁。 .议会权力太小,政党作用的发挥也受到限制,民众的意愿很难通过民选议会这一渠道影响政策。

3、俄罗斯与东欧国家的外交政策特点是什么?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国,作为独立国家,在国际社会中重新定位,选择了“向亲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和大国利益,从1993年开始,俄罗斯放弃了只有西方国家才愿意走的外交路线,取而代之的是与西方兼容的务实的全方位外交政策

.重视独联体一体化进程.着手修复与东欧国家的关系.进一步发展与亚洲和其他地区国家的联系.积极倡导和推动世界多极化,实行“积极参与”的外交政策。

4、你如何预测俄罗斯未来的政治经济发展?

政治局势:普京时期,俄罗斯实现新旧政权平稳过渡,巩固国家权力,增强国家权威,打击车臣分裂主义势力,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国家统一。 梅德韦杰夫时期,统一俄罗斯党一党独大的“民主政治”模式进一步巩固。

经济形势:重点打击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金融、工业、媒体寡头势力。 提高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保证国家对天然气垄断部门的控制和管理。 把能源作为国家崛起的基础。 逐步实现与世界经济一体化,2011年加入世贸组织。

第七章

1、如何看待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第一,中国是独立自主的政治大国,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具有强大军事防御能力的国家。

第二,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是发展中国家唯一常任理事国。 积极利用联合国讲坛伸张正义、主持公道,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改革开放道路,成为世界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国家。

第四,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在政治上加强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和平的事业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用

当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国的和平崛起对整个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促进了历史进步和世界格局的转变。 中国已经成为维护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正在当今世界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其二,中国反对霸权主义,是维护强权政治和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之三,它深刻改变了联合国的面貌,深刻改变了这个国际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其四,改变世界经济面貌,推动清除国际秩序的老布。 我国是世界商品销售市场,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2、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指导意义是什么?

答: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的重要国际战略思想。 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是一个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其主要内容是对现代世界的主题做出了新的判断。

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赋予了独立自主原则新的内容。 独立自主就是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必须始终把国家主权、国家安全放在首位坚持独立自主,不察言观色; 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是真正的不结盟。 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辟了新领域。 积极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新秩序; 也是解决国家内部一些问题的好办法。 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提出一系列开放主张的中国仍然属于第三世界,永远不称霸,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为解决国际争端找到了新途径。 一国两制;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不做和平协商、解决边界争端的历史老账,向前看一切。 针对世界局势的大变动制定了外交新方针。 邓小平提出了“不搞意识形态争论”的新方针; 面对国际风云变幻,邓小平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

重要意义在于,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的形成有坚实的基础,不仅仅是国内、国际的条件。 再加上他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科学的反思和总结,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3、结合国家利益概念谈谈冷战后中国新安全观的发展。

国家利益就是满足整个民族国家人民一切物质和精神需要的。 在中国可以分为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四个层面。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竞争重心从安全战略转向经济竞争,中国的国家利益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利益成为中国的首要利益。 中国的安全利益在重要性方面没有减弱,但紧急性下降了。 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互信是新安全观的基础。 新安保观认为政治和军事只是安全两个方面,不是全部内容,综合性是新安保观的基本特征,除了以主权概念为核心的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外,还有经济、环境、文化、社会等一系列方面的安全。 我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安全合作,特别是强调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正确途径。 加强世界各国安全合作,不开展双边和多边第三方合作积极推进各国、地区和世界合作安全。 新安保观上的合作要强调平等协商原则,大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各国发展、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等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义务。

4、试分析“和谐世界”外交理念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意义。

和谐世界的核心特征是持久和平、共同繁荣。

首先,和谐世界的理念与我们的外交基本理念一脉相承。 中国外交的基础是独立自主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谐世界的提法来源于这个基础,同时也发展到这个基础。 和谐世界要求各国、各种制度和各种文明之间,不仅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井水不犯河水,而且要向和谐共存发展,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等增加了不同国家和不同力量之间积极交流的新元素。 从和平共处到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国外交理念与时俱进、一脉相承。

第二,和谐世界理念一直以来都是我们提出的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延伸。 建国以来,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我们处于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基于维护我们根本利益的需要,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解决和平与发展两大难题、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等和谐世界的理念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 我认为这一理念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征,涵盖更多普世价值,在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国际关系中体现了民主、和平、合作、共赢的精神。 这样,和谐的世界理念可以从外部获得更多的共识和共鸣,也可以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第三,和谐世界理念传承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深厚底蕴。 中国文化或东方文明的精髓之一,就是重视和的概念,提倡。 和谐世界发出的第一个强烈信息是“和”。 所以,以“和”为核心的理念,以及今后可能逐步发展完善的一个理论体系,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国际关系理论几百年来的权威学说。 和谐世界理念不仅使东方优秀文化传统具有现代化意义,而且为我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国际关系理论铺平道路。

第四,和谐世界理念初步勾勒出中国特色新世界观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境保护五个方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基本要素,从而使和谐世界的理念实际上涵盖了我们不断提出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和新环境观,虽然只是一个框架,但具有中国特色

第五,和谐世界理念全面启动了中国软实力建设进程。 任何一个世界强国地位的确立,不仅需要硬实力,还需要相应的软实力。 我们国家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加大力度进一步增强软实力的新阶段,或者说到了加大力度挖掘软实力巨大潜力的新阶段。 和谐世界理念提出后,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所理解和接受,这本身就反映出我们的影响力、感召力在扩大。

第八章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这两个主题的提出具有坚实的科学依据?

两级均衡格局在客观上起到了遏制大规模战争的作用,世界政治多极化有助于牵制和削弱霸权国家的冒险行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机制的建立有助于减少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的混乱局面,主权原则的普遍化和国民对战争的态度有利于约束战争决策者

2、和平与发展这两个主题提出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些方面? P253

理论意义a、和平与发展主题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对国际理论的重大发展b、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是对传统国际政治理论的挑战

现实意义a、端正中国外交思想,为制定国家大战略提供指导b、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需要国际社会作出更大努力

3、为什么说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 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吗?

首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是不容置疑的。 经济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只有和平的世界才能保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所以和平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

经济发展反过来可以维护和平稳定。 简而言之,战争和摩擦的本质在于利益的分配问题。 经济发展、利益共同分配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国与国的碰撞已经没有意义,现代相互发展成为国与国的新主题。 发展的前提是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因为世界上仍然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所以和平是根本,发展是核心。 用马哲的矛盾理论来说明,就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

4、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如何? P257

总的来说,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 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顺利实现自己的发展计划。 战乱和冲突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经济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 因为,第一,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加强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联合,遏制了世界战争的爆发。 第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因素,减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第三,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五、国际新秩序的作用

各国要在政治上相互尊重、共同协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经济上应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应导致贫富差距的文化上应当相互借鉴、共同繁荣,不得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 要树立安全互信、共同维护、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合作解决争端,不能动武威胁。

6、国际旧秩序有什么特点?

西方主导和不平等性仍然是国际秩序的两个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基于不合理国际分工的国际生产体系。 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 在国际垄断资本中占分配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国际协调机构。 国际政治旧秩序的主要特征是霸权政治和强权政治。

7、主要国际力量的国际新秩序观有何不同? 美国:发挥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作用,确保领先地位,用美国价值观改造世界。 也就是说,美国式的单极世界建立以军事力量为后盾、保障美国军事力量的国际安全格局,西欧主张建立以西方政治经济模式、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为基础的世界新秩序。 反对美国垄断世界,要求在国际上分享领导权。 日本:在确定和平与安全的基础上,实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以日美欧为主导,利用美的军事力量,建立日欧经济新秩序,分享领导权。 强调科技和经济对建立世界秩序的决定作用,总体而言,美日欧国际新秩序是以西方大国利益为基础、西方大国指导的西方模式,他们之间也存在分歧。 中国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保证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普遍受益,并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国际新秩序包括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并要发挥联合国的重要作用。 五项原则:政治:各国应互相尊重协商,不应该强加于人,经济: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贫富差距不应很大,文化:应该互相借鉴,共同繁荣。

8、为什么国际新秩序要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 P266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要求。

第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是由多极化趋势和世界多样化发展决定的。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正确处理国家关系的最基本国际关系准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第四,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证明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是完全可行的。

9、当前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有哪些新进展?

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

1、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内容:改变以不合理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打破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货币金融领域的垄断地位,摆脱对国际垄断的控制和剥削; 实现经济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建立公平、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关系; 加强南南合作,特别是推进区域一体化,积极参与南北对话,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2、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构想,其基本内容包括:反对霸权主义,主张独立自主地处理内外事务,反对外来侵略和干涉。 改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无权地位,加强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际合作、解决地区争端等方面的作用,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的席位和在联合国的发言权

中国构建国际新秩序的构想

第一,中国主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力求使各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普遍受益。

第二,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基础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第三,国际新秩序必须包括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国际经济新秩序。

第四,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联合国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六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四个方面全面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 也就是说在政治上,各国要相互尊重,共同协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在经济上,各国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应该导致贫富差距在文化上,各国要相互借鉴和繁荣,不能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 在安全上,各国要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合作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合作解决争端,不能动武威胁。

美国等西方国家构建国际新秩序的构想

美国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构想

第一,发挥美国对世界的领导作用,确保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

第二,以美国为榜样,用美国价值观改造世界,用美国模式建立“和平与安全、自由与法治”的国际新秩序,即美国式的单极世界。

第三,建立以军事力量为后盾、保障美国军事力量的国际安全格局。

第四,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实行参与和扩张战略,千方百计扩大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维护美国的海外利益。

第五,调整联盟战略,改善利益联盟关系为美国外交政策服务。

日本构建国际新秩序的构想

首先,在确定和平与安全的基础上,在全世界实现“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的目标。

第二,由日美欧三极主导,建立世界新秩序。 日本的构想是利用美国的军事力量、日欧的经济力量建立新秩序,共享领导权。

第三,强调科技和经济实力对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决定作用。

西欧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构想

第一,关于未来国际新秩序的目标,西欧和美日一样,主张建立以西方政治经济模式、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为基础的世界新秩序。

第二,反对美国垄断世界,要求在国际新秩序中分享领导权。

第三,主张以欧盟为核心,加快欧洲一体化进程,尽快建立“欧洲新秩序”,在此基础上建立世界新秩序。

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要求。

第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新秩序,是由多极化趋势和世界多样化发展决定的。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正确处理国家关系的最基本国际关系准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

第四,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证明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