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网瘾老人”为何越来越多?,网瘾老阿姨

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网瘾老人”为何越来越多?,网瘾老阿姨

本文原载于2022年4月28日第854期《瞭望东方周刊》,原标题《小心“网瘾老年”》。

003010由李姣提供

“孩子平时工作忙。我在家里没有任何活动。没事就喜欢刷短视频,看电视剧。”60后的周女士说,她每天抱着手机大概六七个小时,连看剧都是红着眼睛,舍不得睡觉。

像周女士这样的老人,绝不是个例。第49期《瞭望东方周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网民规模已达1.1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3.2%。

老年人过度上网的问题不容忽视。

网络“新”人

今年2月,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工信部组织227家网站和app推出字体放大、语音引导、“一键直达人工客服”等多种特色鲜明的服务。市面上有大量的大字报版、老年版和App“长者模式”。

儿子李先生给周女士下载了几个常用的大字报应用。“现在我已经学会了在网上买菜、玩游戏、发视频。”周女士在学习了很多新技能后,热衷于发布短视频。视频中夸张的表情和色彩搭配经常让年轻人发笑。这对她来说是一种认可,带给她存在感。“大家都夸我。”

在上海的时候,她通过手机联系家乡,每当亲戚发布短视频,她都会看。和老家的熟人通过微信视频聊天时,她会用当地口音聊起“短视频上的是谁,谁拍了什么样的视频”。逢年过节,收发红包成了周女士生活中的一种仪式。

“50后”张先生说,最让他开心的是通过社交网络和老同学重新联系上了。张老师给初高中的同学看。

也有企业瞄准中老年群体,市场上出现了很多老年人交友学习的网络平台。“这里不像微信。没有熟人。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是来找乐子的。”在某老年社交App的直播板块,一个简介标明61岁的王女士正在直播互动。她告诉本刊,她几乎每天都来这里唱歌,和粉丝聊天。王女士还组建了一个聊天群,成员超过5000人,平均每天有几百条聊天记录。

“基本都是我们这个年纪了,还能聊。”一个昵称为“昨日再见”的网友说,除了聊天看直播,他还喜欢在王女士建立的聊天群里“抢红包”。“每天都有红包”,这是很多老年网友经常逛群的一个原因。

过度上网

某机构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短视频平台为老年人获取知识、社交、展示自我提供了新的工具。63.7%的老年用户认为短视频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了乐趣,25.2%的人认为短视频方便他们“关注朋友动态,与朋友互动”。然而,一些老年人不知不觉地沉迷于互联网。

在老年群体中,“老漂族”和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

“其实我妈以前在老家也不怎么玩手机。自从2017年来上海后,她就渐渐喜欢上了。”周女士的儿子李小姐告诉本刊。

“在老家,我可以和大家聊天,可以在院子里种菜,但在这里不行。”周女士说,以前住在繁华的乡村,现在来到上海这个陌生的城市,住在一个独立的小门户里。她的生活圈子缩小了很多,就把时间花在了网上。

随着中国家庭结构的巨大变化,“老漂族”逐渐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和人口现象。像周女士这样有集体生活记忆的老人,往往很难适应原子城市生活。

至今,周女士仍频繁往返于上海老家和湖南之间。李老师说,回老家后,妈妈看手机的时间会少一些。“她要是在老家做点特色菜,一两天就能转个身。”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年轻人搬出出生地,留在家乡的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第四次全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空巢老人数量已过亿。很多学者研究发现,近60%的空巢老人存在心理问题,尤其是缺乏家庭支持的空巢老人,如丧偶、子女照顾少、夫妻关系不和谐等。

在很多网络社交平台,涌现了很多老年单身朋友。“入群时注意年龄、性别、地域”。在一个老年单身群中,群管理员提醒新的群友。在这个近500人的群里,备注显示,这些有求偶需求的群友基本都是“50后”、“60后”、“70后”。

第四次全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老年人口中,丧偶的占26.1%,离异的占0.8%,从未结婚的占1.5%。相对于其他老年群体,单身老年群体似乎更加热闹,甚至有些群体中24小时老人在线聊天。

同时,疫情减少了老年人的线下娱乐。“过去,我常去旅行。现在除了偶尔运动喝茶,其他时间基本都在玩手机,几个小时都过去了,没注意。”张老师说。早在2020年,就有研究指出,受疫情影响,全网用户在线时间大幅增长。

多重隐患

“因为下载不明软件,有一次我妈手机卡动不了。”李先生说。原来,周女士是因为点击了广告弹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诱导下载了很多app。李老师叫她注意:“但是有时候她分不清哪些是正常的弹窗,哪些是广告。”

根据中国社科院联合某互联网平台发布的《2021银龄社会责任报告》,如果把欺骗广义定义为骗钱、骗感情、散布谣言、虚假宣传等。在网上被骗或怀疑被骗的中老年人比例高达67.3%。

在王女士和网友“昨日再见”经常登录的老年社交软件中,需要一种名为“金币”的虚拟财富用于“发红包”、给主播送礼、抽奖等。作为一个没有充值的普通用户,他的账户金币连最便宜的礼物都买不起。有的群友会鼓励“金币不够就充值”。

“以前我妈妈不知道点什么,后来每个月都这样

动扣费缴纳了一份保险。”来自江西的陈女士告诉本刊。这样的骗局无处不在,不良商家打着“抢红包”“免费领取”“首月1元”等噱头引诱用户点击。陈女士透露,母亲还曾在线下扫码关注微信号及加好友,领取过一个脸盆,此后对方微信多次发来保健品广告,好在被她及时制止。

“我姑妈因为看手机过度,就在看手机时,视网膜脱落了。”陈女士叹息道。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慢性病致残因素中,白内障、视网膜病变、屈光不正等可能导致失明。有专家指出,长时间看电视、玩平板电脑等,会增加老年人患白内障的风险。

还有受访者表示,父母因长期保持一个姿势看手机,脊椎酸疼、闪了腰;或是因玩手机影响睡眠。已有研究和案例显示,长期看手机可能会导致神经衰弱,加重交感神经兴奋,诱发高血压、脑出血等问题;熬夜看手机可能导致猝死。在心理上,沉迷手机可能导致老人出现社交能力下降、抑郁等问题。

还有多名受访者表示,父母有时正在玩手机的兴头上,不愿立刻停下来,“叫不动”“跟家人拌口角”。在社交网络平台,不少网友提出了类似问题,沉迷手机减少了高质量的家庭交流,可能导致家庭矛盾。

加强网络保护

针对老年人过度上网的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建议建立短视频老年人“防沉迷”系统,引起争议。

“如果有这样一个系统,我觉得可以试试。”陈女士表示。大部分受访老人家属赞同建立老年人“防沉迷”系统,认同理由集中在“有损健康”“老年人识别能力低”“防止上当受骗”。

而受访老年人的看法却不一样。“为什么要防着我们?”张先生表示不解。诸多民众表达了不同的反对理由,例如“老年人是成年人”“太粗暴了,应该积极引导”。还有一些理由指向现象背后的多种影响因素,诸如“孤独”“身体不便经常外出”“短视频是一种成本很低又容易参与的娱乐”。

“大家注意到这个问题是好事,但老年人是独立消费者,如果推出老年人防沉迷模式,难以参照未成年模式的逻辑去设计。例如,谁可以作为这个模式的掌管者?如果让子女帮忙解锁,可能较难执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蒋俏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目前,针对老年人的互联网服务供给端依然存在不良广告、诱导消费、诈骗信息、侵犯隐私等问题,老年人防不胜防。“我觉得平台可以尽量利用算法、大数据去帮助老年人识别信息;设置睡眠提醒等有针对性的提示;提供一些与老年群体需求密切相关的差异化推荐。”蒋俏蕾建议。

我国数字适老化改造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2020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作出部署。

在数字适老化改造的推进下,一些应用的长辈模式和手机厂商的适老化系统充分考量老年群体的属性及需求,改善了设计。例如,某些手机系统不仅包括字体放大、屏幕朗读等设计,也包含定时锁屏提醒、预防信息诈骗等功能。

2022年3月1日,《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正式施行,相关政策法规将推动互联网规范化。

与“网瘾少年”一样,老年人过度上网问题,原因大都指向互联网之外。

蒋俏蕾认为,对于老年人触网产生的问题,应综合应对,除了网络平台要做出努力,还需要网络之外的力量来协同,社会各方应给予老人更多的关爱与尊重:家人给予老人更多情感陪伴,社区给予老人更多触网教育和活动选项,市场提供更多适合的服务对接老人需求。

多方协同,达到线下、线上联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老人更合理地使用网络并拥有更健康的生活。

研究发现,社交可以驱除人的孤独心理;发展兴趣可以促进长寿。“她喜欢美食,我们鼓励她去做美食短视频。我们有空多陪陪她,也鼓励她去参加活动。”李先生表示,母亲在社区的节日活动中认识了新朋友。

晚辈回家探望、

相关推荐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2021年招生,珠海北理工继续教育学院是全日制吗

2022全日制大专|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继续教学学院|自主招生15302730425...

贵州成人高考报考条件,贵州成人高考在哪里报名

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成人高考,是我国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

成人高考本科的好处,成人高考的好处与坏处

[微风]成人高考是国家承认学历,教育部电子注册完成学业后,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本、专科...

济南公安新闻,济南高新公安

新华社客户端济南6月6日电开辟考生办理身份证“绿色通道”、开展“静音护考”行动为考生...

本科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全日制就业会被歧视吗,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

前几天微博热搜,“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遭歧视”一举窜上了微博热搜前三。原因是在秋招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