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孩子的竞争力如何培养

什么才是孩子的核心竞争力,孩子的竞争力如何培养

作者:陈国强孙旭东

“双减”实施以来,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得到有效减轻。家长们在对此表示支持和赞许的同时,有时也会产生新的焦虑:如果升学考试的压力还在,孩子的竞争力弱了怎么办?大量培训班没了。孩子只能在放学后和周末“放羊”吗?对于国家来说,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没有“减少”,也不会“减少”。

在此背景下,中小学积极行动,推出增效措施:增加有效课堂教学、增加学校延时服务、增加文体活动、增加劳动培训、增加教师责任心、增加教育教学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双增”行动是必要的,也将对丰富学校的教与学,保证学校“收得住”、“留得好”起到积极作用。但这些行动都是以学校为“主体”的,即学校想增加什么,“增加”的目标是什么,仍然需要考虑和分析。

我们认为“双减”的根本目的是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德”重在“立”,即成长的自我能动性,“育人”重在“人”,即成长的社会规范。这是“双减”背景下学校教育活动的目标。因此,与“减”相对应的“增”,也必须着眼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质疑和思考“双减”前学生失去了什么,才能知道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增加什么。

“双减”说到底是改变了重实用、重短期、轻责任的教育观念。

那么,“双减”前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呢?让我们扩展一下视角。上世纪80年代,以学科为基础的校外培训刚出现的时候,主要功能是补差价。随着时间的推移,分数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随之上升。在学科辅导从学生部分参与变成“双减”之前,几乎所有学生都参与了,“剧场效应”由此产生。有人总结说,个别学生的补习可以提高成绩,而所有人的补习只能提高成绩。

与此同时,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下,课外辅导的内容也从最初的个别章节发展成了完整的课程,其本质就是对内部课程的提前学习。这种现象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家教的性质。它不再是校内教学的补充,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内教学。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进退两难,既不是新课,也不是新课。有些老师把“刷题”当成最后的手段。如果一套问题没有效果,他们会尝试另一套。

家庭经济压力增大,青少年近视问题突出,初三学生熬夜学习,都是“双减”前的普遍现象。透过这些现象,我们继续追问: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失去了什么?

首先是学习的动力。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处于被安排的状态,不愿意上补习班。但是,当他们看到周围的同学都这样了,就默默接受了。这也是为什么学生在高中及以下各种学科的国际竞赛中多次获奖,到了本科以上各种奖项迅速减少的原因之一。应该认识到,训练是有一定效果的,但不会是长期的。因为缺乏内在驱动力,一旦外力减弱或消失,这种学习状态就会懈怠,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其次,心态平和,心态好。大多数学生都处于“忙碌”状态。放学后去补习班;学校有作业,补习班有作业……总是在这样忙乱的情况下,内心很难平静下来。如果头脑不冷静,就很难安静地思考自己与世界、现在与未来、学业与发展、家庭的关系

孩子的健康成长取决于他们的家庭。现在初中生和小学生的家长,绝大多数都是80后。他们既经历了经济匮乏时期,又赶上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阔步前进的时代,烙下了他们独特的印记。这一代的父母更注重实际和短期,这种思想倾向会不自觉地沉浸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表现之一就是追求眼前的分数和它带来的“成功”。

同时,作为独生子女一代,80后的成长环境相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他们更注重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由发展,却往往淡化伴随“自由”而来的“责任”和“义务”。在转移学习的时候,很容易让孩子把学习当成一项任务,而不是一种责任。我们知道,履行责任和完成任务的心理体验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主动追求,一个是被动应对。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强调实用性和短期性”势必促使家长关注眼前的成绩;而一味的“强调自由和个性”,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基于这两点,在“双减”之前,作业量和校外训练量持续增加,使学生陷入了从身体忙碌到动力不足再到身体疲劳的循环。

回归传统文化,增加学生的“成长动力”和“成长决心”

“双减”政策的适时出台,是对义务教育阶段长期存在的教育教学功利化倾向的一次纠偏,也为推动学校教育回归育人本源提供了良好契机。

为了积极落实“双减”,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如建立“家校聊天室”,与数十位家长就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心态、亲子关系、家庭氛围、青春期学生的特点等进行深入交流。设立“有声读书会”试点,探索深层次“双增”的内涵和实现路径。这些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成长动力”和“成长决心”。

“成长力”就是上面说的成长的内在驱动力。根据心理学,内驱力是一种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内在唤起或紧张,表现为促使生物体满足需要的活动的内驱力。这样的内驱力通常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榜样,二是兴趣,三是习惯。增加“成长动力”,树立榜样,树立理想,培养兴趣,养成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有必要解释一下“增长决心”的内涵。103010“知止以后会做决定”,“知止”就是知道自己这辈子想达到什么目标,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现在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都局限在所谓的好高中,好大学,好工作,好生活.这些都可以理解。

非,但目标过于单薄,很难成就有意义的人生。我们在家校聊天中设计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做人的第一原则是什么?”答案有“真诚”“善良”“勇敢”“执着”等等,但这些原则可以生发出一个人成长的所有优秀品质吗?

让我们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礼·祭统》中说“孝,从爻从子。效也,子承爻也,善事父母也。顺于道,顺天之经;循于伦,循地之义。”可见,“孝”不光是给父母洗个脚、听父母的话、给父母养老那么简单,“孝”是要从侍奉父母开始,达到顺应、遵循天地之道的终极目标。有了“孝”,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就不仅是自己的事,他应该是为了让自己有尊严地生活、让父母有尊严地生活、让民族有尊严地生活,对“孝”的追求可以产生自强的力量,这种力量何尝不是一种的成长的“定力”。

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讲的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志于道”。既然是“志于道”,学习还能听凭自己的个人好恶吗?当一个人以“志于道”为学习的目标时,便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学习视作一种责任、一份天职,内心一旦恒定,成长的“定力”也会慢慢养成。

从阅读开始,增强学生对责任感、使命感的坚守

我们深信,增加学生的“成长动力”和“成长定力”,就是要增强学生对责任感、使命感的坚守,就是要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三观”。如何实现?从读书开始。

我所在的学校自去年11月试点开展“有声读书”活动,从一名初一学生的家庭开始,学生每天读一篇文章,家长给予一句话的鼓励性点评,至今已有近50个家庭参加。针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应该选择合适的文章——字数在800-1200字之间,学生读一遍只需3-5分钟,基本不会增加学生负担;文章内容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上,涉及理想与信念的树立,情绪与心理的调整,兴趣与习惯的养成,自我与他人的认识等。坚持才能出定力。我们的学生在“有声读书社”这个大家庭里互相支持、互相监督、携手坚持,投票选出喜欢的文章,及时交流心得,使阅读进一步落实为自觉的行为。

“阅读是这世上门槛最低的一种高贵,阅读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了净化,同时,也为我的生活增添了乐趣。”“我从叛逆少年的改过自新中,读出了教育方式的力量;从被宠溺儿童走向堕落中,懂得了自律、自立的重要;从贫穷男孩不屈与奋斗中,读出了尊严的可贵。”……从这些学生们写下的体会里,阅读对于成长的意义显而易见。

那么,读一些正能量文章就能达成增强成长“动力”和“定力”的目标吗?答案是不能。但我们相信:学生通过了解正确的“三观”,以及形成正确“三观”影响下的学习观,动力就会产生;通过坚持就会形成习惯,当好的习惯成为惯性时,定力就会产生。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正说明了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帮助青少年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的重要性,而扣好这“第一粒扣子”需要学校协调实施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力配合。在推动“双减”工作走深走实背景下,学校和教师更需增添一份“自觉”,在安排自己教育教学工作和活动时,应该心里有一把尺子,衡量一下这些工作和活动是否对加强学生的“成长动力”和“成长定力”有作用,有作用者多做,无作用者少为。

来源: 文汇报

相关推荐

2021广东成人自考考试时间,广东2021年自考考试时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考考试即将到来,没错今年的自考考试时间为10月16日,这时可能有的...

国开大学怎样,国开大学到底好不好

谁说国开大学不靠谱?都给我进!大家总觉得这些学历提升方式中,自考难,网教稍贵,成考呢...

教育硕士在职研究生好考吗,在职教师考教育硕士

许多同学们都在问必尚教育,依照现在的教育形式,教育类的专业之中选择什么专业会更加好考...

去爱不辜负时间的95后康复治疗师,——颜值和才华并存。

热爱生活,即便沙漠,也会成为生命的绿洲。——题记图片来源于网络热爱生活的人是思想的导...

成人学历提升的途径,成人提升学历的三种途径

我们国家做学历就有四种方式,一种自考,一种成人高考,第三种国开大学,第四种网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