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前淞沪会战,80年前的淞沪会战

85年前淞沪会战,80年前的淞沪会战

85年前的8月13日,“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

历经磨难的上海,记录了日军侵略历史和战争罪行,记忆着中华民族近代史上全民族浴血抗战的历史。

大屠杀不限于南京

一个婴儿在被日军轰炸后的断壁残垣中号啕大哭。 ——这是淞沪会战期间日寇暴行的铁证。

1937年8月28日,上海南站遭日本飞机轰炸时,摄影记者王小亭闻讯后立即赶到现场,拍下了这张震撼人心的照片。

“那时候的上海南站在上海老城厢的南市,远离战区,也没有军事设施。 日军的轰炸针对的是完全无辜的平民。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唐磊说。 纪念馆特意将这张照片拍摄成三维场景,被轰炸的废墟“延伸”到参观者脚下。

当时的国际舆论也谴责了日军的无差别攻击。 1937年9月9日的《字林西报》报道了9月8日从上海开往嘉兴的难民列车在上海松江遭到日机轰炸的场景。 “5辆客车全部损坏,300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受伤人数更多,没有一个中国士兵。 上海难民又遭浩劫”,“轰炸后,火车站里景象惨烈,断腿、血腥”。

唐磊说,实际上,日军的大屠杀不是到南京后开始的,不仅仅是南京的城市,1937年8月13日当天,日军的悲惨屠杀就开始了。

日军挑衅战端后,立即占领上海虹口、杨浦、闸北等地,封锁了通往外界的一切道路。 据8月15日《申报》日报道,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居民“仓皇出逃”,“用刺刀大刀屠杀这位无辜居民,在吴淞路一带被日兵杀害者尤甚,尸体堆积,血流成河”。

10天后的8月23日凌晨,增援的侵华日军在上海宝山罗泾小川沙河口登陆后,沿途烧杀抢劫,不到100天就杀害平民2244人,占当时村民总数的80%,烧毁房屋10948间,奸淫妇女有上百人,历史上

距离淞沪抗战纪念馆20公里的日军登陆点,现已建成侵华日军罗泾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地,22.44米长的纪念碑意味着遇难同胞的数量。 纪念碑几何造型的墙壁与地面融为一体,呈现出隔断墙壁残垣断壁的形象,让人深感沧桑的悲凉。

“罗泾血案”仅有的幸存者至今仍住在这里。 年过九十的张家英对记者这样回忆。 “鬼子来后,抓住老百姓用绳子捆起来,带到东边的大墓,把房子烧掉,32名村民被浇上汽油,活活烧死。 之后,来避难的人收集尸体,发现32名同乡中最大的82岁,最小的6岁。 ”

另一位幸存者王佩英于2020年去世。 生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当时目睹日本士兵到处杀人放火,祖母被杀。 接下来的三个月,她躲在废墟下的民居里,躲在坟地里,恐惧饥饿使她消瘦,衣服褴褛,头发灰白,成了“白毛女”。

日军占领区为进行大屠杀,经常先行大搜查,遇到青壮年男子,缉拿集中关押,集中屠杀。 其残忍,令人可怕。 1937年8月26日的《大公报》报道了8月25日的日军暴行。 杨树浦平凉路和安里难民唐兆元等人“带领男女难民二百三十至四十名逃往租界”,这些难民经过元昌路华美肥皂厂附近时,日军“留下一百多名年轻人,不好好地释放,用机枪扫射”。

屠杀伴随的是纵火。 据当时的报纸报道,南市的大火整整烧了五天,抢劫后留下了房子,“完整的只有2000多栋”。 1940年出版的《上海生活》第二期刊登了《劫后南市巡礼》。 一名目击者在“八一三”几年后再次访问南市,发现依然是一片惨不忍睹的景象。 “看到了一片瓦砾场。 中间耸立着城墙的残壁,有一副荒凉的样子。 虽然被打扫了,也大致知道街道,但是脸变了,是什么街道? 什么样的路? 因为认不出来了,我们只能利用我们的推测,挂上路边的牌子,摸索着前进。 沿路我看到的,除了被毁的房子,就是已经拆除的空房子,就像荒郊凉亭,像养马的马棚,里面已经什么都没有了。”

唐磊发言人说。 “日本飞机配合其地面部队的攻击,首先进行了狂暴的轰炸,摧毁了战区内的所有建筑物,使中国军队失去了掩蔽所。 日军还对上海及周边地区的工厂、学校、房屋、桥梁、道路等进行密集轰炸,手无寸铁的难民也不放过。 ”

上海地区的制空权几乎完全掌握在日军手中。 据《日军侵华战争》一书记载,从1937年8月13日会战到9月下旬,日军在上海战场上使用的飞机达到200架。

在日军侵略期间还设立了慰安所。 据统计,上海有慰安所172家,管理制度极为严格,许多中国妇女被迫成为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受害者。

据历史学家估算,淞沪会战期间,上海死亡的平民约有10万至15万人。

淞沪抗战纪念馆展示着“侵华日军百人斩杀人屠刀”。 这是日本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攻占南京途中进行杀人比赛时使用的。 1937年12月5日,侵华日军随军记者发布“杀人竞赛”新闻公报时,两人分别杀了89人和72人。 五天后的12月10日,这两名刽子手分别杀害了105人和106名中国人。 这件事被日本媒体报道,成为日军侵略中国的铁证。

上海民族工业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日商丰田纺织厂害怕中国申新纺织厂短时间内恢复生产,派人到该厂,用铁锤砸烂一辆辆辆纺车,一个人也活不下来……”淞沪抗战纪念馆内的史料记载,淞沪会战后日军对上海民族工业的疯狂破坏

就在派遣人员进入这家工厂之前,日军已经进行了惨烈的不人道的屠杀。 ——1937年10月27日,日军占领上海闸北后,派飞机轮番轰炸申新纱厂,投掷炸弹十八九枚,摧毁现场,工人死伤四百人。

20世纪30年代,工业的“齿轮”带着上海快速运转。 截至1937年6月底,上海共有5515家工厂。 其中,棉纺织厂数量约占全国的43.9%,卷烟厂数量约占全国的76.7%,电厂装机容量占全国的45.5%。 同时,上海正在建设区域最大的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和证券交易市场; 从上海港出发,通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

一个多月后爆发的淞沪会战,彻底改变了这个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的发展轨迹,其经济在战火下受到了巨大的破坏,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陷入了更加全面崩溃的境地。

“如果说日本占领我国东北地区,建立所谓‘满洲国’,其战略目的是建立战略后方,进行物资、劳动力、兵员的储备,那么,占领上海就是掠夺上海及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资源,扼制中国经济的命脉,是很好的”唐磊说。

“南市30%的工厂被破坏,闸北100%”“日军占领区内商店12915家,受害者达70%”“已经有30多万工人失业,成为一无所有的城市贫民”……1937年10月中旬,淞沪会战

从1937年到1945年,基础薄弱的上海民族工业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企业经营者举步维艰,民运生活十分困苦。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景平分析说,8年来,上海的社会经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是淞沪会战时期。 持续了三个月的激战,上海工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中断,进入了典型的战时经济阶段,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撤离上海,辗转西向大后方地区。 二是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孤岛时期。 日本假经济和金融势力渗透上海租界,中日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竞争,但在日军占领的中国界,社会经济是殖民地的,日军可以自由征用经济资源,日资企业在各个方面都超过了中国商企业。 三是从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的沦陷时期。 这个时期整个上海都在日军占领之下,在日本的伪统治下,上海的商业体制和物流渠道混乱,原来的货币制度和金融体系被强制变更,整个社会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市民生活没有持续下去。

对民族工业,日军实行了各种形式的掠夺。 造船工业、机械工业等具有直接军事意义的工业企业,将其转变为军工生产基地; 其馀工业企业以“经济供销”名义,通过“委托经营”“租赁”“收购”等方式认购,在“委托”下,华资业主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受托的日资企业不仅对工厂拥有经营管理全权,而且所有利润都归其所有

日军对市井生活实行全面控制后,当时作为全国最大的大米消费市场和大米集散地的上海,经常面临大米短缺的问题。 1941年12月,日军发表了《办法》。 上海规定,无论个人、公司、团体等,五金等5种物资,如果库存在1000元以上,必须向设在外滩24号的日本领事馆申报,“日军申报的物资的一部分,可以根据国际条法,以最佳方式处理”。

一边直接打击和没收,一边以另一种名义掠夺财富。 侵华期间,日军在上海大规模发放军票,成为其主要经费来源。 军票不准备发行,二是没有发行银行,三是不动用政府任何资金,只承担印刷和运输费用。 “‘三无’的特点,充分暴露了经济侵略性和掠夺性。 ”吴景平等学者研究发现,军票流通时间长达6年零4个月,掠夺区域波及华中和华南。

据史料记载,从1941年12月到1945年8月,上海的物价上涨了5490倍。 造成这种不良后果的原因,除军票外,还有无耻行为——发行了伪钞。 据统计,日军侵华期间发行的假币总额,相当于当时日本陆军在中国战场初期2至3年的军费总和。

交通博物馆馆长杨德钧表示,这些假币通过在上海租界购物、在租界销售、在赌场混用的方式流入市场,扰乱中国经济,培育和收买亲日分子,支持汪伪政权,同时为日军购买军需和战略物资,打击日军

对上海文化的疯狂破坏

“要毁灭国家,就先毁灭它的历史吧; 要灭其族,先灭其文化”,日本侵略者的目的是破坏中国的文脉,使中华民族“亡国灭种”。 日军每次攻占城市,都会烧毁出版机构,摧毁大学,占领学术机构,掠夺图书文物,残害知识分子……

侵华日军带来的,不仅是上海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也是对上海文化的疯狂破坏。

大夏大学创办于1924年,是民国时期有名的私立综合大学,校名取自“光大华夏”之意。 1951年10月,大夏大学文理科教育系与光华大学相关系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夏大学名师云集,建筑宏伟,环境优美,被誉为“东方的哥伦比亚大学”。

如此高耸的学府,被日军的炮火摧毁了。 1937年10月24日,日机轰炸了大夏大学,“耸立的校舍在日机的轰炸和子弹的烧毁下,大部分变成了灰烬”。

《日军在上海的罪行与统治》一书中写道:“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后,日机首先轰炸了位于真如的暨南大学和东南医学院,前者半毁,后者全军覆没。 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持志学院在日本飞机的轰炸和炮击下全部或大部分成为废墟。 8月13日至10月15日,上海有14所高等学校被破坏或被日军占领。 同时被破坏的有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体育场、航空协会等27所中学、14所小学、8所社会教育机构……”

据有关方面统计,淞沪会战期间直接遭受战争损失的中小学校共有272所。 战前,上海有公共图书馆100多个,战后剩下的大图书馆只有10多个,失去了40万本书。

宝山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孟庆源介绍,长江入海口吴淞口,著名的镇吴淞口,自古以来就是上海的门户、外贸港和军事要地,近代上海又称淞沪。 100年前,吴淞是不折不扣的上海“大学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医科大学等许多著名大学的前身就创立于此。 1937年,吴淞尚有大学10多所,淞沪会战期间,吴淞城区被日军夷为平地,许多大学也一并被毁。

“每当想起这段历史,就不由得咬牙切齿地痛恨。 ”孟庆源说。

日军一方面疯狂破坏中国文脉,一方面在占领区大力进行奴化教育,把日语作为大、中、小学的主课,妄图摧毁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教育。

淞沪抗战纪念馆收藏着特别的《战时日记本》。 这是85年前,11岁的小学生苗戈随父母搬到重庆川中附小北碚小学期间写的一段童年记忆,其中一段是法国作家都德《最后一课》的感想,“我读《最后一课》时,这个学生来自国家一直等到觉得学习没有成绩的最后一节课,才知道以前嬉皮士错了,想注意学习,但国土已经失去了家,祖国的文字行不通了。 这种情况可悲吗……\”

纪念馆内还设有多媒体沉浸式体验区,通过实物模拟当时的场景,让参观者从石仓门屋窗外看到“八一三”时的上海——,被烧得残墙残破,大雨滂沱,仿佛还留有火苗突然,飞机的轰鸣声由远而近,投下炸弹,突然山势一震,房屋剧烈晃动,玻璃破碎,墙上的照片差点掉下来……

唐磊说,这里模拟的是当时上海一个中产家庭的住所,奋斗多年,生活富裕,但在日寇的飞机下,所拥有的一切都得不到保证,残酷地崩溃了。

“中国不会死! 中国不会死! 你看,那个民族英雄谢团长……四面是炮火,四面是豺狼,宁死不相让,宁死不投降! ”那一年,《八百壮士歌》在参加淞沪会战的中国军民中传唱。 激昂的曲调越过历史的烟云,在辽阔的江面上回响。

持续三个月的淞沪会战,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次战役。 尽管在军事上失利,但这场战斗还是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狂妄梦想,为中国民族工业的转移、文教人员的后勤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让国际社会看到了中国军民反抗侵略奋斗到底的决心。

“人人为国战死,冲锋时不砍铁丝网,而是扑铁丝网,让后冲的战友杀入敌阵……”淞沪会战老兵陈凯荣的回忆催人泪下。

走出这个被压抑的环境,爬上了纪念馆的塔顶。 放眼望去,吴淞口辽阔,长江空流不息,近在上海宝山邮轮码头,远在长兴岛江南造船厂,高楼林立的浦东陆家嘴依稀可见。

85年过去了,脚下的大地早就变了个人……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推荐

西安财经大学金融专硕396,西南财经大学431金融学综合考研考什么

Hello!学弟学妹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星禾学姐,今天来给大家分享西安财经大学金融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