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推荐
《郑毓信数学教育文选》
郑允信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个人资料
该书收录郑毓信教授“数学教育哲学”学科30篇代表性文章,系统展示了我国“数学教育哲学”学科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取得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从而丰富了中国特色数学教育理论体系,增强了中国数学教育研究的理论自信
本书系统展现了我国“数学教育哲学”学科的起源、发展历史,包括七章,第一章:从数学哲学到数学教育哲学; 第二章:数学方法论的理论与实践; 第三章:国际视野下的数学教育; 第四章:中国数学教育教学传统的界定与建设; 第五章:课程改革的理论审视第六章:“深度学习”第七章:聚焦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简介
郑允信,著名国际数学教育学家,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筹委会委员。
他长期从事数学哲学、科学哲学、数学教育和科学教育专业研究,被誉为中国“数学教育哲学”学科的带头人。
在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展区,我见到了新书《郑毓信数学教育文选》。
数学教育哲学是什么?
数学教育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首先,数学教育哲学并不等同于个人在实际进行数学教育活动时,“随意”产生的各种哲学思辨和反思,包括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 相比之下,数学教育哲学要成为相对独立的专业学问,就需要有自己特殊的、同时又相对稳定的研究问题,要围绕这些问题形成一定的系统理论。
其次,论坛的扩展是数学教育现代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与许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因为后者不仅指数学、教育学、心理学的传统联系,而且指来自社会学、历史学、人类文化学、语言学、哲学、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的重要影响这里采取哲学的观点。 也就是说,数学教育哲学是关于数学教育的哲学分析,而不是其他理论。 因此,我们不应随意扩大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范围。 也就是说,“数学教育哲学”也包含不具有哲学意义的论题。 为了明确说明问题,这里还可以特别提到英国学者欧内斯特编辑的论文集《数学、教育和哲学:国际的视角》。 具体来说,这部著作的主要目的是反映“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哲学反思”,而从相关目录中可以看出,书中的一些内容明显超出了“数学教育哲学”的范畴,实际上采取了更为宽泛的视角。 第一部分,数学哲学的重构; 第二,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取向;第三,数学的人文层面;第四,数学和教育的社会情境。
最后,在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建构上,要注意把“数学教育哲学”简单地等同于“教育哲学数学教育”,也就是说要避免各种简单化,就像一些简单地把数学教育纳入一般教育哲学理论框架的例子一样。 与这些做法相反,我们认为如果数学教育哲学需要独立存在,就必须强调数学教育的特殊性。 也就是说,不能只基于一般的教育哲学来建立数学教育哲学的理论框架,而要牢牢立足于数学教育的现实。 值得注意的是,后者事实上是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关于如何从事数学教育研究的基本主张,被认为是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哲学对促进实际数学教育活动作用的必要条件。
具体来说,我认为数学教育哲学研究应该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上。
第一,什么是数学? 这就是所谓的“数学观”。
第二,为什么要进行数学教育? 这就是所谓的“数学教育观”。
第三,应该如何进行数学教育? 也就是说,这是对数学学习和教育活动本质的认识论分析,可以简称为“数学教育和数学学习观”。
这三个问题也可以被认为是数学教育的基本问题因此在笔者看来更明确地表明数学教育哲学研究的主要作用是从哲学的高度为数学教育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在本书的前言
笔者多年前听过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王莹舟老师的语文课。 虽然已经不记得课程名称了,但好像是“我最喜欢的人”。 一开始,王莹舟老师让每个学生把自己最喜欢的五个人写在纸上。 学生很快就完成了这样的任务,甚至没有犹豫和犹豫,然后王老师让学生把填的心爱的人从五个人减少到三个人,两个人。 这个时候,学生表现出了一定的困难。 他们很难决定应该从原本被认定的人中除掉谁。 最后,老师又要求学生把这个压缩成一个人,这时学生完全“崩溃”了。 因为他们完全无法忍受轻易除掉自己最爱的人的“痛苦”。
另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请我自主编辑《郑毓信数学教育文选》文集,几乎陷入了同样的境地。 因为,在过去的40多年里,我写了400多篇学术文章。 不仅是《核心期刊》和其他刊物全文转载、国外学术杂志发表的文章,还有170多篇文章。 因为如果连与数学教育直接相关的文章都严格管理的话,除了我在科学哲学、逻辑学等方面的文章之外,还有130多篇,远远超出了出版社对这本书篇幅的限制,必须从中严格管理
但我仍然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各位给我提供这样的机会。 因为,这是我决心认真回顾过去所有的工作。 这也包括了这几年自己在数学教育领域做了什么样的工作的问题。 这些工作有什么意义? 后一个问题当然应该由读者和其他同行来评价,但这确实可以看作是我在这方面工作的最简单的概括。 这些都可以归结为“数学教育的理论建设”。
笔者选择《文选》时,坚持了这样的原则。 也就是说,集中在相关文章的启发意义上。 这主要以当前读者为主要对象,而不是历史考察。 也就是说,希望所选文章能对当前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更一般地说,这也是笔者始终抱有的愿望。 当然,这个目标的实现与否,取决于各位同事,特别是一线教师的检查和评价!
最后,对于许多数学教学研究,笔者在这方面的工作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也就是说,是强烈的“哲学味道”。 这是由笔者的“特殊人生”决定的。 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文选》的附录部分专门写于2019年的《自传》《数学哲学教育——我的“跨界”教育人生》,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笔者借此机会衷心感谢近年来一直给予自己大力支持的同行、研究员、出版界朋友,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 因为,没有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我决不能走到今天。
文|郑毘信
资料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段鹏程
自考资料网:建议开通永久VIP超级会员更划算,除特殊资源外,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
1.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助力考生上岸!
3.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经验或案例,可在后台编辑,经审核后发布在“自考资料网”,有下载币奖励哦!
4.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可能含有水印,介意者请勿下载!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处理(在线客服)!
6.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
7.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