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文学史论述题,俄罗斯文学史简答题

俄罗斯文学史论述题,俄罗斯文学史简答题

20世纪俄罗斯文学20世纪初,俄罗斯在日俄战争中失败,加剧了国内危机。 1905年工人和平请愿被镇压,全国掀起抗议浪潮,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1917年1月沙皇被推翻,俄国的专制君主制结束。 资产阶级二月革命后,形成了苏维埃和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917年10月革命后,将国名改为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开始了传说的时代。 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一一年,苏联逐渐发展成为超级大国,但经济和政治体制弊端引起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一九一九年苏联解体。 20世纪俄罗斯政治经济错综复杂,相互作用产生了连带的社会反映。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被称为“白银时代”,产生了许多诗歌流派。 其中最重要的,同样是现代主义的象征主义、动作主义、未来主义三大流派。 20世纪初新出现的是新农民的诗,代表性诗人有克里夫、叶赛宁等。 当时的俄罗斯文坛不仅繁荣着现代主义,也繁荣着现实主义,各占半壁江山。 例如,在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团体“星期三”中,安德烈耶夫、蒲宁、韦列萨耶夫、库普林等作家都是这个小组的成员,高尔基也经常参加活动。 20世纪20年代,10月革命前开始创作的老作家之间发生了政治分化。 一些人接受并协助新政权;一些作家最终离开了俄罗斯; 赫尔马特瓦、茨威塔耶娃、帕斯捷尔纳克、曼德尔塔穆等仍留在国内,但逐渐边缘化并备受非议; 新农民诗人克里夫库雷奇科夫的命运和曼德尔施塔姆一样,在30年代死于集中营。 离开故乡的俄罗斯作家们后来写的作品统称为“华侨文学”。 华侨文学经历了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七十年代三次浪潮。 二十年代,“塞拉利昂兄弟”、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等各种文学团体也层出不穷。 但直到30年代初,苏共中央才作出决议,这些文学团体或被强行解散,或自行解散。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有许多描写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的现实主义英雄史诗,如1924绥芬莫维奇《铁流》、1923-1924巴别尔《骑兵军》、1924列奥诺夫《獾》 1926年富尔马尼诺夫《水泥》,1927年费耶克1925年至1927年,苏联开始工业化和集体化。 这时,也出现了诸如1932肖洛霍夫《夏伯阳》之类的“生产小说”。 还有像奥斯特洛夫斯基《毁灭》这样的“教育小说”。

1934年苏联合作确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30年代莫斯科大规模清洗,意识形态教条和出版物检查越来越严格,一些作家转向历史小说,如托尔斯泰《静静的顿河》; 也有作家在几十年后出版,如布尔加科夫《苦难的历程》。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5年结束。 这个时期的战争文学类型是诗、随笔、中短篇小说。 优秀作品有1940年的法蒂耶夫《新开垦的处女地》、1944年的西门诺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41-1945年的特瓦尔多夫斯基《彼得大帝》、阿尔斯通《大师和玛格丽特》 “无冲突论”,但也有坚持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作家,如奥维奇金《青年近卫军》、列奥诺夫《等着我吧》等。 1953年斯大林去世,自上而下都表现出了摆脱斯大林主义的强烈要求。 1954年,埃伦堡发表了《日日日夜夜》 ——“解冻时期”开始的信号,这一时期持续到了60年代末。 产生了60年代的作家。 优秀作品有杜金采夫的《瓦西里焦尔金》、特瓦尔托夫斯基的长诗《俄罗斯性格》、帕斯捷尔纳克的《学会仇恨》、索尔仁尼琴的《人民是不朽的》、尼古拉的《区里的日常生活》。 诗歌也再次繁荣起来,出现了诸如埃夫图申科《俄罗斯森林》、沃兹尼亚斯内斯基、罗杰斯文斯基、艾哈迈德杜利纳等“响派诗”。 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登场,加强了案卷检查,60年代的作家分为“战争小说”、“乡村小说”。 另外,诗人拒绝按命令写教育诗,也有称赞功绩的诗。 他们转向永恒的哲学问题,产生了诸如卢维佐夫《解冻》、《不是单靠面包》、索科洛夫等“静派诗”。

现代人道德感与人性相关问题在苏联文学中凸显,三丰诺夫《华西里焦尔金游地府》、《日瓦戈医生》、《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前进中的战斗》、《斯大林的继承者们》、《我宁静的家乡》、0755-0755 1985年戈尔巴乔夫提出“加速”、“改革”、“公开性”的口号,华侨文学作品的禁令解除,许多以前在苏联境内没有出版的作品重新发表,揭开了苏联社会以前的黑暗和丑陋,给许多苏联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