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法治对卫生健康领域相关法律问题的作用和影响,卫生法学对健康中国建设的意义

卫生健康法治对卫生健康领域相关法律问题的作用和影响,卫生法学对健康中国建设的意义

【新书定位】

作者:王青林

卫生法学是法学研究的“后起之秀”,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因实践的重要性而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在新冠肺炎流行后更是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然而,像其他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一样,卫生法学自诞生以来存在许多“成长困扰”,主要表现为系统化的学科理论和缺乏统一性的概念体系。 现有的许多相关著作都围绕具体的法律法规,进行案论型的条文解说和释义。 这种情况使学术界和实务界容易将卫生法理解为“卫生健康工作中应该知道的法律”,法律规范背后反映的社会、法律、伦理问题不明确。

这些困境和难题给了《卫生法学原论》一书作者尝试构建卫生法学学术体系的动力和决心。 “十年磨一剑”起源于2013年暑期“中国卫生法学本科体系与教材建设”研讨会。 申卫星教授邀请国内法学院和医学院从事卫生教育的代表学者齐聚清华大学法学院,共同探讨卫生法学学科建设和教材改革,提出以“健康权”为中心重构中国卫生法学学术体系的具体构想。 以此为发端,过去十年来,六位来自卫生法领域的学者在系统梳理我国公众卫生实践的基础上,以健康权为基础,结合社会、法律和伦理,深入挖掘卫生法学的内在体系和外在维度,以高度理论化、系统化的著作推动卫生法学学术体系科学化带着这样的理念,六位作者细致推敲,多次便于写稿,《卫生法学原论》方破茧而出。

该书在宏观系统上的创新是将健康权作为卫生法学的核心概念和基础类别,由其指挥全书结构。 全书五篇二十八章,各章试图紧紧围绕健康权构建卫生法学学术体系。 卫生法总论以健康权为主线,以医疗卫生和法治建设为导向,按照健康中国建设的逻辑要求,探讨卫生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卫生法学研究的新格局、新场景,探讨健康权的法律关系和实现健康权的多元路径。 卫生法分论从明确公共卫生权和个人健康权的属性和内涵出发,分别围绕国民健康法、医疗服务法、健康产品法、生命伦理和法律等展开全面系统、层次清晰的论述。 第二篇逐一展开了国民健康法的各项制度,形成了以公众健康权为核心的国民健康法学术体系。 第三篇在界定医疗服务法基本范畴的基础上,明确医疗服务提供者和受益人的权利和义务,提出实现个人健康权的法治途径。 第四篇围绕健康权实现的物质基础展开,对健康产品的市场准入、流通监管、风险控制、损害救济进行了全程论述。 第五篇论述健康权的伦理取向。 可以说,该书紧紧围绕健康权,结成了紧密内在联系的卫生法学学术体系。

这本书在具体研究内容上也有很多创新和突破。 第一,突破传统卫生法规范逐条阐释的写法,有效克服了卫生法学科碎片化的现状,提高了卫生法研究的理论水平。 例如,第四篇将风险管理原则、国家监管原则、社会共治原则归纳为健康产品法的基本原则,并以此为前提说明健康产品法。 进而,第五篇根据生命的开始、存续、终结的周期结构来论述生命伦理和法律。

第二,用法学术语阐述医疗卫生事实是这本书的鲜明特征。 例如,从权利义务的合理配置出发,探讨了医疗服务接受者、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法律地位及其权利义务; 讨论了医疗损害责任的类型和责任原则、医疗损害诉讼举证责任和医疗损害责任等。 作者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法学文献中提炼卫生法学的理论框架,在实现法学与医学、卫生学、药学交叉融合的同时,提高了卫生法学在法学学科中的融通度。

第三,以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充分关注卫生领域前沿问题。 该书牢牢抓住了世界和我国卫生健康实践以及国际卫生法的发展动态,对医学研究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以及生命的开始、存续、结束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从比较研究、案例分析、法律规制等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卫生法是一个具有强大人文精神和深厚伦理基础的新兴法律体系

总体而言,这本书顺应了健康中国建设的法治需求,为卫生法学学术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支撑,为不同背景不同需求的读者了解卫生法、从事卫生法学研究提供了全景式理论框架和最基础的学科知识。

《光明日报》

资料来源:光明网-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