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哲学的特征,中国哲学的世界观

简述中国哲学的特征,中国哲学的世界观

作者:王中江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北京大学哲学门,创造的景象丰富多彩,令人着迷。 其中“中国哲学”的景象也是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要看它需要古今贯通的眼光。 这里所说的“中国哲学”有两种意思。 一种是过去发生在中国,诞生、突破、进化的历史延续了很长时间的哲学,也被称为“中国哲学史”。 一是主题化体现的共时性中国智慧的义理结构和体系。 北大哲学系的中国哲学是这两种意义的复合体。

建制:哲学与中国哲学

清末戊戌创新的唯一遗产——京师大学堂,于1912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 随之而来的一个变化是,从前的“经学”变成了“哲学门”,下属设置的“中国哲学”就是哲学门类之一。 历史上中国没有“哲学”之名,但自古就有“明哲”的概念; 虽然没有“哲学家”的名字,但自古以来就有“哲人”这个词。 汉代典籍分类中的《诸子略》和后来四库分类中的《子部》典籍都属于哲学著作; 南朝的分科之学“儒玄”、明代的“通什么”、清代的“义理”等概念,都是与中国历史上哲学相对应的学问。

由于张之洞对哲学有偏见,清末学制中只设“经学科”,没有哲学科。 经学课有电子学科目。 1901年,张鹤龄被大学堂副总教授所录取,写作《伦理学讲义》。 它是儒家伦理和新学西方伦理的融合,伦理学属于哲学。 王国维对哲学有独到的眼光和眼光,认定哲学是中国历代学术和学问的固有之学。 他批评张之洞设的经学科没有哲学,把经学、理学和哲学统一起来,把大学经学科作为大学文学科中的一科,并设理科生与经学科相似。 两者的科目有哲学概论、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心理学、伦理学、名学、美学、社会学、教育学、外语等。 对于王国维来说,经学和理学是哲学。 1912年《大学令》,废除经学,设立文学科,其中有哲学。 1912年正式建成的北大哲学门,从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前经历了一系列发展。 1952年学科大力调整,并改革开放40多年来,北大中国哲学的先贤们、智慧的薪火相传者,在中国哲学的不同含义和维度上不懈追求和探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学科发展:史料学与方法论下的中国哲学

整理、认识和认定中国哲学史史料,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任务,也是研究和解释中国哲学的基础。 北大的中国哲学研究从一开始就重视史料,重视史论的统一,重视言说的根据,重视论的证据。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导言》年曾用万余句话讨论中国哲学史的史料问题,他说哲学史的明变、求因、评价三个目的,需要准确地叙述哲人们的学说和沿革等,这必须以准确可靠的哲学史史料为依据。 这些史料与今人相近的,一般不会发生问题。 远的,应当进行审定,需要从史事、文字、文体、思想和旁证等方面求证,需要进行校勘、训诂、贯通来识别和确认。 只有这样的哲学史才是基于准确可靠的史料。

北大在中国哲学方向开设史料学课程,先后编写三套史料学教材,可见对哲学史料的重视。 20世纪50年代,朱谦之在北大哲学系任教时,曾为实习教师和北大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开设《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课程,并汇编出版讲经。 全书共十次,有些讨论比较详细,但至今仍值得借鉴。 60年代,冯友兰撰写《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较为系统地考察了中国哲学史的史料; 80年代,张岱年为研究生开设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课程,并根据课程讲义修改补充,成书出版,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体系。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发凡》中,张岱年也有考察中国哲学的史料问题。 另外,北大的中国哲学教学也非常重视哲学史史料,中国哲学教研室的编纂出版为《中国哲学史资料选编》。 特别是汤一介主编的儒家大型类书《儒藏》,集学术界之力,精校精刊,大规模编写,令人惊叹。 楼烈的《王弼集校释》、他参与编导和统一的《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许抗生的《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等,在学术界家喻户晓。

哲学通史与断代史:历时的中国哲学

北大哲学门从创办之初就有《中国哲学史》课,陈黻宸、陈汉章是最早上这门课的两位老师。 按照当时上课的要求,他们都准备了讲义,但教材没有编写。 对于中国哲学史的书写,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有开拓之功。 蔡元培评胡适的这部书,有“证明方法”、“要领手段”、“平等视角”、“系统研究”四大特点。 1952年,冯友兰到北大后,主要工作是重写《中国哲学史新编》。 改革开放后的《新编》,是他一生的最后一部著作。 其特点之一是幅员辽阔,他一直写到现代,一直写到他人生的最后一年。 当时,笔者到燕园拜会冯友兰老师,看了最后一卷的定稿。 这本书可以说是时间跨度最大的中国哲学史。 20世纪30年代,张岱年在抗战时期完成了以概念史为线索的《中国哲学大纲》,开创了中国哲学史的范式。 1989年,经过压缩和补充,张岱年出版了《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成为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概念的必读书。 北大中国哲学教研室汇编编写的《中国哲学史》,20世纪80年代开始试用,改革开放后的1980年正式出版。 后经修订,成为哲学专业本科生中国哲学史教学一直通用的教材。

除了通史,北大的中国哲学史家们还在不同时期书写了中国哲学的主题史和断代史。 朱伯昆独创的多卷书《易学哲学史》具有独创性; 由汤一介主编、中国哲学教研室王博等共同参与完成的《中国儒学史》,大观胡适于1922年出版了著名的《先秦名学史》; 在汤彤通晓梵语、巴利语等,运用考证的方法研究中国佛教史,其《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隋唐佛教史稿》久负盛名; 汤一介的《早期道教史》、许抗生素主编和李中华等参加的《魏晋玄学史》、张学智的《明代哲学史》等,是几个不同时期重要的中国哲学断代史著作。

专题研究:当前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研究的主体是各种主题研究,是围绕概念、义理、学说等展开的各种理论化形态的研究。 与中国哲学通史、断代史、范畴史相比,这类研究占了中国哲学研究的绝大部分。 在这方面北大的中国哲学研究可以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按不同时期的主题划分,总体方面和先秦哲学方面的研究,分别为张学智的《中国哲学概论》 《心学论集》 《儒家角色伦理学——一套特色伦理学词汇》 《“生生”的中国哲学——安乐哲学术思想选集》、朱伯昆的《儒家角色伦理——21世纪道德视野》、许抗生素的陈来的《先秦伦理学概论》0王博的《老子与道家(上下册)》 《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 《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 79000,郑开的《庄子哲学》《易传通论》0《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00

关于汉唐哲学的研究包括:汤用彤的《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研究》、汤一介的《德礼之间——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 《道家形而上学研究》、许抗生素的《道家政治哲学发微》、李中华的《庄子哲学研究》、杨立华的《哲学史视域下的先秦儒家〈诗〉学研究》

宋明哲学研究有邓艾民的《魏晋玄学论稿》、陈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郭象与魏晋玄学》、张广保的《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想研究概论》 《三国两晋玄佛道简论》、杨立华的《纬书和汉代文化》 《郭象〈庄子注〉研究》等。

近现代中国哲学的主题研究有王守常等《朱熹王守仁哲学研究》、李中华的《朱熹哲学研究》、胡军的《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全真教的创立与历史传承》、王中江的《宗教教化与西南边疆经略——以元明时期云南为中心的考察》 《气本与神化:张载哲学述论》、干春松的《一本与生生:理一元论纲要》

另外,关于东方文化和哲学的研究有魏常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 《冯友兰评传》、李中华的《道与真:金岳霖哲学思想研究》、王鑫的《分析哲学在中国》等。

可见,这些不同方面的主题和主题研究,分布在中国哲学的各个时期,论域广阔,视角和方法多样。 从小学习三教和出土文献,有百家子学,特别是儒家和道家哲学的研究,有佛学和道教哲学的研究,也有新出土文献哲学的研究。

中国哲学作为东西方哲学的一大传统和形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一百年来,北大哲学门中的中国哲学世界贯通中西,学与思合一,史论合一,传承不断,历久弥新。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

资料来源:光明网- 《自然和人:近代中国两个观念的谱系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