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试题,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题库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试题,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题库

中国古代文论试卷一

一.说明

1、以意逆志:是深入理解孟子倡导的作品的方法。 “相反”,这里是“寻求”的意思; “志”是指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对“意”的理解在历代都有分歧,旧注指的是讲诗者的意,近代指的是作者的意,但两者实际上很难分离。 所谓“以意逆志”,在解说作品时,既不是抓住其中的只言片语来求文生义,也不是对应一些夸张修饰来机械地理解,而是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的切身体会,把作者的意趣倾向

2、怒曰:这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怒是指作为创作原动力的“怨恨”。 司马迁指出,“愤懑”是作家“意郁结”的一种情感状态,即心理压抑而无法延伸的状态。 作家怒不可遏,“不能走其道”,以创作沟通,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表明,《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愤》是创作的动力,其作品具有很高的品质和品质。

3、妙悟说:“这是学习严羽提倡的诗的重要方法。” 妙原是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无法言喻。 因此,了解佛理只能通过心灵相通的方式来进行,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和语言文字解说。 严羽认为学诗就像学佛教。 诗的意境空泛,变幻莫测,只能传情达意,对诗境的把握也同样只能通过“悟”来实现。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 无我境界是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意趣隐藏在客观事物之中,使客体表现中看不到主体的主观感情色彩。

二.简单的回答

试论《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情志统一论——深化对诗本质的认识。

止礼义——儒家诗学思想规范

讽刺教化——对诗歌社会政治作用的凸显

诗有六义——儒家政教化诗体观的体现

试析2,《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句子中枢——总原则

根据什么指导创作:原道、征圣、宗经——文章来源于道,圣人文章体道以圣人经为文章标准。

对待不当著作的态度:正纬——事丰奇伟,辞丰,无益于经典,有益于文章。

如何解决文学变迁: ——辨酌奇不失贞操,在中国玩而不掉果。 标新立异。

叙述论文的内容

论文: 《明诗》-《谐隐》篇,韵文。

抒写: 《史传》至《书记》篇,无韵笔。

分析个人资料

创作论: 《神思》 — 《总术》二十篇

注释: 《时序》 — 《程器》四篇

3、试析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唐:强调文道并重,文从字顺,必去陈言;

宋:古文家的文道观与唐朝基本相同; 道学家的文道观是重道轻文,认为作文是害道的。

三.论述

1、尝试了孔子“兴观群怨”学说的理论内涵,指出王夫之学说对其的发展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兴(诗意为对人们的思想感情有启发感染作用,引起顿悟想象。 [想象力]

观:通过诗歌可以考察社会状况、政治得失、人民愿望,也包括写诗者的性格、志等。 观察力

(群体)诗歌可以通过人们交流思想,促进情感的交融,起到协和群体的作用。 例:孔子和学生之间就是这样一个小组。 亲和性

怨恨:意思是诗可以表达不满,引导人情。 “怨嗟刺政情”,批判现实的作用,但要求“怨嗟不生气”。 当然,“怨恨”不限于政治方面。

孔子从“用诗”的角度,其“兴观群怨”全面总结了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但其实精神触及了诗的本质特征,如诗的抒情性、感染力和认识作用、社会效应等。 因此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中,“兴”“怨”侧重于个人内心情感表达功能; “观”“群”重在群体审美时诗歌所表现的社会教化功能。

王夫之的《兴观群怨》改造和发展了前人的见解,对诗的本质和功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 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指出“惹众怨”四者都是“情”的表达。 它们虽然表现形式各异,但它们共同的本质都是“情”,是人们在各自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触发的各种情感的具体表现,这深刻揭示了诗歌的社会本质。

其二,王夫之还指出,兴、观、群、怨四者并非各自独立无关,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兴中有大,观中有兴,群愈怨,怨益群。 四者的合作使作品具有艺术感染力。

其三,对“兴群怨”作雅俗得失之辨。 这一般不是谈“见人恨”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功能,而是判断“见人恨”的审美价值。

其四,诗人的创作和读者的阅读鉴赏都与“惹人怨恨”密切相关。

总之,在王老师看来,“群怨”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不同的读者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经验来接受这种艺术感染。

2、试析司马迁《发愤著作》学说的理论内涵。 后世有哪些文论家有过类似的看法? 试一下吧。 出处

《发愤书》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太史公自序》云:“丈夫诗书朦胧的人,也有想成就志的想法。 西伯逮捕羯里,饰演《周易》; 制作孔子陈、蔡、《春秋》; 屈原流放,著《离骚》; 左丘失明、昏厥有《国语》 …… 《诗三百》篇,相当于贤圣的愤怒之作。 这个人都意思郁结,不能走那条路。 ”

内涵愤懑、怨愤是指作为创作原动力的“怨愤”。 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郁结”的感情状态,即心理压抑而无法伸张的状态。 作家怨恨郁愤,“不得其道”,以创作沟通,恢复心理平衡。 为此,司马迁对《发愤书》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阐发。

意义

其一,揭示“愤怒”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

第二,以“愤怒”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品质;

其三,《愤懑著述》具有不同于儒家“温柔温厚”、“中和”的美学品格。

后来,文论家有了相似的看法:

韩愈)抱怨就叫; 欧阳修:穷推后李贽:不生气就不做; 金圣叹(怨毒著作; ……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二

一.名词解释

1、直寻(钟嵘( 《诗品序》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伪,皆直寻。 ”

直寻:也就是直截了当地表达心中的猜测,没有必要使用典故。 《定睛的辄书》

内容:倡导自然之美,反对声律、用典等;

直说揭示诗歌创作中艺术思维的三个特征:直接性、形象性、相称性。

2、熟参: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妙悟的重要条件是通过熟悉参与前代优秀作品,了解创作技巧,掌握创作规律,提高艺术修养。

3、尊情说:

龚自珍《长短言自序》 :“情之为物也,亦味意乎之矣之矣,锹之不能,反宥之,宥之无限,反尊之。 ”

尊情(要求尊重人的自然真率的思想感情; 强调反映在文学创作中,就是心无旁骛、心无旁骛、随心所欲、来去自如,创作必须完全尊重作者当时的真实感受,充分表达他的感情。

尊情说的主要特征: a强调表现衰世的怨念,b提倡以“自尊其心”为基础描写情愫,c强调“完”的美学原则,d推崇《庄》 《骚》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二、简答1,《论语八佾》 :“子夏曰,巧笑倩,美目兮夹,素是绚奚。 什么意思? 子曰、画事后素。 它比喻作画首先要有好的面料,然后才能彩绘,说明作品的内容首先要好,然后才能进行装饰和加工。

2、《文心雕龙》的“句子中枢”:

原道、征圣、宗经

a、本道:文章是道的表达,道是文的本源。

B、师乎圣:圣人的文章体说; 道沿圣垂文,圣以文明道; 向圣人学习创作;

c、体乎经:圣人之经是各文体之源; 为文学作品的思想和艺术制定了标准。

引纬、识别骚动

答、正确操奇,酌奇不失贞操,在中国玩而不掉果。

b、唯务折中:奇正兼采,华实相扶。

三.论述

2、曹丕《典论论文》的理论之气,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作家的自然性格、个性气质; 曹丕论是一种文气,尤其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和不变性,强调作家独特的个性对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

3、韩愈的“气势”:

答、气盛)气是指作者的精神状态,气盛是指对说过的话充满自信、感情强烈、深思熟虑、胸有成竹的精神状态。

B、言宜)气宇轩昂,造句时声调抑扬、句式长短自然合适;

C、方法:“不能不养活。 行仁义之道。 游之道是《诗》、《书》之源”,强调道德学识修养。

4、《养气》 :保持精神和心灵的从容。 “精神”:精神,精神。 讨论如何推敲文思。 和气3354互相理解3354文思开通。 强调学习,但不能强迫。 《养气篇》强调作家创作时要保持精神和心态的从容。 每个个体的文意虽然迟钝,但只要善于顺应自然,注重滋养空气,就能进入从物到情,即思想创作的内在化过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三

一.名词解释

1、《论语•雍也》 :“子曰、质胜于文服野、文胜于质服史。 文质彬彬,还有君子。 ”

孔子的原意是质朴,文指文采。 文质彬彬是指仁义道德修养和礼仪文化修养兼具。 而“画事后素”比喻以仁为俭,以礼为文采。 所以后世的批评日常指向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文质彬彬”寻求孔子文质并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2、“画事后素”喻以中仁为俭,礼为文采。 所以后世的批评日常指向文章的内容和形式。 “画事后素”表现孔子肯定质量的决定作用,先质后文。

4、《诗大序》重教化的儒家诗学思想也体现在对诗体的论述中。 序中《周礼》“六诗”说“诗有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 《诗大序》只说明风、雅、颂三种诗体,认为风诗以一国为内容。 雅诗写《天下之事》; 作为赞美诗赞美。

二.简单的回答

1、亮点:曹丕“文气”的要义有三。 一个是个性气质。 二是心情清浊; 三是没有偏差。

2、重点:正确方法

态度:“轻重无私,不偏憎恶”——客观态度。

准备:《操千曲,晓之声,观千剑而识器》——博观。

原则:违心立志,随波逐流,观文者披文入情。

方法(六观一观体)怎样体制——体性二观置辞) ——丽辞、比兴、夸等如何运辞

三观通变:考察创新——通变

落实四观奇正(奇) ——定势

五观事义:如何用好典据——事类

六观宫商:考察声律——声律

3、关于戏曲结构

a、“立主脑”。 寓意兼有戏曲主题和主要人物、中心事件。

b、“减少线索”。 “线索多,传说中的大病”。

c、“密针线”。 指合理周密地安排情节。

d、“脱窑”。 “脱窑”就是突破陈规定型观念,开拓创新。

论戏曲语言

答、“贵显浅”(戏文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看得一样,所以贵浅并不贵浅。

b、“不再漂浮”:强调了戏曲语言的个性化和情景化

c、“机器爱好”:“机器,传说的精神; 有趣的人,传说中的风姿,这两样东西少了,就像泥人、土马一样,有形也不生气”。

D、“忌填塞”:“多写旧事,叠人名,写成直书”

三.论述

1、愤怒、怨恨,指创作动力的“怨恨”。 不是私怨司马迁,而是《愤懑》指出作家“意郁”的感情状态,即心理压抑而无法延伸的状态。 作家怨恨郁愤,“不得其道”,以创作沟通,恢复心理平衡。 为此,司马迁对《发愤书》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阐发。

含义:

彰显“愤怒”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

以“怒”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品质;

《发愤图书》具有不同于儒家“温柔温厚”、“中和”的美学品格。

2、

孟子的“知言养气”说原是论道德修养的问题,后来文学批评家引用发挥,成为“文气”说的先导。 “养气”是一种道德修养。

曹丕“文气”的要义有三。 一个是个性气质。 二是心情清浊; 三是没有偏差。

韩愈(脾气很好

答、气盛)气是指作者的精神状态,气盛是指对说过的话充满自信、感情强烈、深思熟虑、胸有成竹的精神状态。

b、语言恰当)只要情绪高涨,说话时语调、句法长短自然就能恰到好处;

c、方法:“不用养。 走义路。 游之乎之乎( 《诗》,《书》之源)”强调道德学识的修养。 说是受孟子的养气,发展起来的。 区别于曹丕;

中国古代文论

一.名词解释

1、赋诗与志

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诗歌理论的“开山纲领”。 作诗,对于作诗的人来说,是借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所谓的“写诗”。 对于听诗的人来说,通过诗可以观察到作诗者的意图。

3、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

只有了解人世间,了解作者的人格和思想,同时结合时代环境,才能真正理解和领会文学作品的内涵,防止主观臆断和片面偏差。 涉及文学批评的社会学方法,比较客观公正,是中国文学批评方法论体系中的金绳宝筏。

4、诗的味道说

司空图诗学主张。 司空图的“味”说是在锹“滋味”说的基础上,将“味”作为专业的审美范畴提出的。 认为文学创作与此相似,语言、文字、意象、色彩等只是表层原始的元素,诗的美在于语言意象之外以诗人情感为中心的艺术境界。

5、活法北宋之际,江西诗派过于注重法度技巧的流弊逐渐显现,给时代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江西诗派内部开始出现求新求变之风。 吕本中是后期江西诗派最重要的诗论家,理论上提出“活法”之说。 也就是说,他主张“规则可以有备而来,变化莫测,不违背规则”,“是苏济黄”。 摆脱现有规律,主张自己所得,标志着江西诗派内部的新变化。

6、隐秀

刘勰提出的关于文学形象艺术特征的批评观。 “隐也,文外之重旨也; 秀也,编辑中的独行侠也是。 ”“隐”是隐含在句外的言外之意,“秀”是文章中最独特的摘录。 隐语巧含言外之意,秀句巧超越独特,这是前人文章中的美好成果,是作者才智的完美体现

8、《毛诗序》是中国古代诗论的最早专论,相传是汉族毛芊创作的《诗毛氏传》为最早的国风《关雎》题写的序言,不仅阐释了《关雎》篇的创作主旨,而且综述了诗歌理论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9、《诗大序》

中国第一部有关诗的专著,被后世称为“百代诗话之祖”,齐梁时期名为钟嵘著,原为《诗品》,明清以后开始命名为《诗评》。 “评”者论优劣,“品”者定一等,书名与其书的内容密切相关。

10、对江西诗派的感悟诗理论主张,以吕本中为代表,其“感悟”兼苏黄两家之意,具有诗境感悟和律法感悟,主张“作文需要感悟,感悟必来自功夫”,认真学习,参诸而后悟

11、以禅喻诗

禅喻诗”起源于北宋苏轼、黄庭坚等人。 严羽在《诗品》改变了前人只通过参禅比喻学习诗“功夫”的做法,直接将诗境比喻为禅的意境,通过参禅“妙悟”的比喻理解了诗的本质。 严羽在体会禅宗心法的过程中,运用禅宗特有的理论表达,认为诗的本质也无法言喻,只能靠“妙悟”。 这样,他把禅喻诗放在诗的本质层面,并从中推导出后代的“诗禅等一”等学说,在佛教思想融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2、童心说李贽在《沧浪诗话》文章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 李贽把认知是非的标准归结于童心。 他认为文学都要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感情和人生的欲望。 李贽以天真可爱、以自然为美的文艺观,崇尚个性,强调作家运用和突破越轨创作精神。 认为创作过程中的冲突之美来源于作者内心世界对不公平外部世界的抗争,是人与文的精神创造过程。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让文学真正成为赝品,就必须切断与道学的联系。 大胆排斥那些儒学经典作为与“童心之语”对立的伪道学依据,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其进步性和深刻性

13、肌理说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

翁方纲借肌理论诗,理指义理和文理,视儒家经籍和学问为诗之根本。 作诗要求以学为根,考试合格入诗。 翁方纲的肌理说实际上是对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和修正。 他以肌理赋予神韵和格调新的阐释,旨在重振复古诗论,对抗袁枚的性灵学说

14、性灵学说

公三袁主张“一个人表现性灵,不限性格”,具有三个特点。 一种是露水,指感情强烈,出于本性,毫不掩饰。 其二是势利,要求用当时的语言写当时的情事;其三是趣味,努力表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情趣。 那个所谓的性灵和李贽说的童心一致。 性灵唯一的规定是“真”,真的是最高的价值标准。 东西真贵,文也是。

14、格调说沈德潜所说的“格调”,实际上包括体裁和音节两个方面,这是他吟诗的首要标准。 他主张诗所表现的性情应该有助于教化,符合温柔温厚的诗的教导。 “格调”说所指的体裁是指诗歌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技巧体系,表现为一套具体的规律。 音节是由字音选择、规则搭配构成的语音模式,形成诗歌的音乐美。

二.简答题

简述《童心说》的“六义”

所以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赋:平铺叙,铺陈,比。 相当于现在的排比修辞法。 类比,比喻。 兴:举物兴。 首先说话。 然后借助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和感情。 “风”是一个地区的政教风俗的个人抒情言志反映,“雅”是王政兴废的缘由,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治乱兴亡。 “大雅”是指朝政大事,“小雅”是指个人生活中的事情。 而《颂》是一首歌颂先王功德和向神祈祷的祭歌。

2、简述“诗可怨”“可怨”。 孔安国注云《怨刺上政》,朱熹注曰:“怨而不怒。 ”即强调诗的批评讽刺作用。 也包含着男女之间的怨恨。

3、魏晋南北朝“情缘说”的主要内容来自陆机的《毛诗序》《诗缘情而绮名》,其基本含义是:诗在内容上是情缘体物,在形式上华丽优美。 这是陆机对文学风格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一是诗是由感情的兴奋创作出来的,二是强调诗的整体美。

4、司空图的诗学理论简述司空图论诗的“味外之旨”“象外之象”。 司空图的“味”说是在锹“滋味”说的基础上,将“味”作为专业的审美范畴提出的。

一、“味外之意”、“韵外之意”、“韵外之意”,应指意境作品具有表层文字、音韵覆盖的无心。 “味外之意”应该是注重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引人深思的理趣

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所描绘的意象之外,能使欣赏者联想到的、朦胧的多重境界。 这种情意、理趣、境象,是作品中潜藏的假象,欣赏者要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呼唤、再现。 “味外之意”和“象外之象”被分别提出,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同一个问题。 “象外之象”在意象结构上“味外之意”是指意象的审美特征。 没有“象外之象”就没有“味外之意”; 反过来说,为了拥有“味外之意”,必须拥有“象外之象”。 “四外”说是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深刻精辟的论述,是王昌龄诗境论、清秀情景论、刘禹锡境生象外论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唐代诗歌意境论的总结,对后人影响深远

5、简述黄庭坚的诗学理论主张,肯定诗“怂世邪”的怨刺作用。 二、读书是精博,然后可以成为诗。 三、“变金”、“夺胎为骨”。 脱胎换骨是用新的文字词汇改写前人的诗情,以前人诗的内容为材料。 “点铁成金”取古人陈言经诗人再陶冶熔铸,要求为我所用,用前人作品中的好字点化自己的作品

6、简述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而忘之”。 “心斋”、“坐忘”名为二,实则一,其根本在于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的经验去理解、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 可以说,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忘事、空灵的精神境界。

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风格:“自然”“朴素”。 庄子把“自然”“朴素”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 文艺创作必须去除人为的雕琢和华丽,纯粹顺其自然、宰割真实地保持事物自我本性才是真正的艺术,要求达到“功过之美,唯一的痕迹”

文艺创作客体的审美意象:“得意”、“忘词”

简述《文赋》的文学理论批评主张

a .情、志统一说:对诗歌本质的认识。 继承和发挥了《诗言志》的相关观点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点。

乙.“以情杆止礼”肯定了“情”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但必须以通过封建道德规范的“志”来律。

C .根据讽刺谏言,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提出了以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 “上在风化之下”和“下在风的刺上”。 同时也认为诗是社会政治的反映,所以从一个时代的诗中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得失

根据D .六义学说,诗的体裁和表现手法概括为“六义”,即风、赋、比、兴、雅、颂

7、简述钟嵘诗歌的理论批判主张

a、主张自然,反对人为声律利用典。 也就是说,反对过于追求声律而流于形式的不良风气,主张自然潮流的“真善美”。

b、给诗歌创作出滋味说。 诗歌作为美感的“滋味”,在作品中蕴藏着深厚而动人的感情,引起读者的兴奋、联想、咀嚼的后味,即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造诣和境界,“以物为形,以穷情为物,最为详尽”

c、诗要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d、主张“靠风力来做,靠水力来做”。 风力指牢而动人,丹采指丽词华藻造型,风骨与文采相结合,才能使作品达到文质彬彬的境界,形成优美的风格特色

9、简述刘勰的神思论是关于刘勰文学构思和创作的方法论。 集中表现在《毛诗序》的《文心雕龙》篇。 指文学创作中作家思维活动的特点和毡鞋在艺术思维过程中的艺术想象活动情况。 论证了思维、言、意三者在创作中的关系,强调了想象对创作的重要性,要求作者在构思时能静寂、专注,使自己的想象千年贯通、万里。

12、简述苏轼的文学思想

根据苏轼的诗文理论,苏轼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学创新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是儒、道、佛三家之长,主要诗文理论主张如下。

答:反对空洞无物的形式主义作风,提倡“有意为之”、“有事要做”的现实主义作风。 他认为文学应该“归大道”,“任人讽刺,以补国家”,在强调文学社会作用的同时,也不流于迂腐。

b .倡导“辞达”。 “辞至能达,文不可胜。 ”辞们是指“寻求物之妙,像风捕捉影子一样,内心知道是物的人”。 这是很高的艺术要求。

C .追求平淡自然的艺术表现:“文理自然,姿形横流”《神思》,用“行云流水”、“随物赋形”等意象来概括这种艺术风格。

D .传神论:神一般的形式和神一般的形式必须并存。 “诗画一律,天工而清新”。

e .倡导原创:寻求“法度之外出新意,豪放之外送精彩理”。

f .倡导外枯中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界。 《答谢民师推官书》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看一看将死的画,画中有诗。 ”苏轼的文学观念和美学思想,不仅是苏轼一生从事文学创作的丰富经验和独特艺术风格的精致概括,而且对江西诗派的美学观念和文学批评风格也有重要影响。

13、简述王老师的诗学观

答、强调诗是人的“心灵发声”,诗应是文人感情的自然流露。

B、诗家之理与经生之理不同,认为诗中之理并非以赤裸裸的概念呈现,而是与生动的艺术形象紧密相连。

c、“兴、观、群、怨”论。 055-79000 :“只要‘诗能兴、能看、能群、能恨’,就继续下去。 ”再次确认了文学的社会作用。

D、“情景交融”论析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关系问题。 作品中剧本关系的问题。

14、简述叶燮的诗学观

答、正变说反对模拟诗歌创作的复古,强调诗歌在发展变化

b、杜甫、韩愈,倡导“温厚温柔”

对于c、诗的理、事、情三要素,叶燮认为,诗歌创作的客体方面应该是理、事、情,即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事物的一定具体表现、每件事物自己的特殊情态

d、论作家笔下的“胸”与“才能、胆量、知识、力量”。 叶燮强调创作主体具有高尚宽广的胸怀,这具体体现在才思和胆略四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知识

e、关于诗的审美本质和艺术思维特征,他认为“诗无处不在,妙在含蓄,思在微妙”

5、简述“公安派”诗学观

公安派是明代万历后期活动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宏道及其兄长袁宗道、弟弟中路。 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员,所以把以公安三袁氏为中心的文学流派称为“公安派”。

公安派既受到楚文化才情盎然的影响,又与批评前后七子模拟复古的风气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到李贽文学思想的影响。

公安派最早的倡导者是袁宗道,他有《书摩诘蓝天烟雨图》的上下级篇,他从理论上阐明了古今诗文不可继承的道理,具有破除当时贵古贱今观念的力量。 袁宏道认为诗文是世人心灵的反映,古今诗文各有所长,只有摆脱对古人的崇拜,才能创造诗文的新路。 他认为吕巷民歌才是明代文学的真正代表。

袁宏道是公安派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诗绎》首次明确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主张,在努力摆脱传统性理思想观念束缚和汉魏盛唐诗文格调束缚的基础上,表达了不受传统礼教规范的个人固有感情,以及本色、自然、不拘一格性灵说作为晚明特定时代的产物,具有三个特征。 其中之一是露水,感情强烈,源于本性,不加掩饰。 其二是势利,要求用当时的语言写当时的情事;其三是趣味,努力表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情趣。

公安派理论在后期发生了变化,开始追求含蓄的诗文风格。 其中袁中道建议学习唐诗,对前后七子也给予了很多肯定,只是路径有点宽。 虽然比前期的诗文观念平静,但也消失了尖锐的声音。

三.论述问题

1、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风骨”论的理解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特有的范畴,刘勰《文论》设《叙小修诗》专集。 风是指作品中作家的思想感情、气质特征,而骨头是指作品中客观内容所表现的思想力量。

风骨一词原用于品评人物,在六朝人物品评中风骨是一个常用概念,指人物品格高尚、正气、钢铁铮铮。 后来转向画论和文论。

关于刘勰所说的风骨之意,自古以来说法不一,但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黄侃的“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说,另一种是刘永济的风即情志,骨即事义说。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风就是情志,骨头是指事物含义充实、条理清晰、文辞精练三者结合而成的强大气势和逻辑性。

刘勰风骨论的实质是强调风骨与辞采并重,提倡“文明以健”、“风清骨峻”,即刚健有力的作风。 他的目的是反对齐梁的浮名文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刘刨风骨论是对建安文学特征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对后代文论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谈谈你对王国维美学思想的认识

关于文艺创作的起源,王国维提出了天才学说和游戏学说。 天才是文学创作主体内在的人格力量和历史道德感,是文学创作起源的精神特质。 游戏说主体寻求摆脱现实的物质利益,追求独立自由的精神自由。

文学创作的审美尺度,王国维提出了痛苦说。 痛苦是在对痛苦的深刻理解中,观照和反思生活的本质,说主体寻求实现主体自我的升华和解放,实际上主张创造拯救社会和人性的文学作品。

文学的审美特征,王国维提出了境界说。 境界是王国维文学思想的核心,文学创作的关键是境界的创造,境界是真实景色和真实感情的辩证统一和生动的艺术表现。 王国文论思想来源于两条线索。 一是对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细致把握。 其二,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精深分析。

国维的美学思想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受康德、叔本华等美学观点的影响,多从美学原理上具体发挥美的本质和审美范畴,思辨的味道很强。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文心雕龙》《风骨》《红楼梦评论》《论哲学家与美学家之天职》055-79000等。

后期美学思想,没有进行美学原理的思辨,而是通过对诗词戏曲的批判来发挥其美学见解,从内容到方法上都展现出中国传统、中国特色。 但在融合西方一些新观点、新方法中,表现出美学思想的成熟,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其代表作有《文学小言》 《人间词话》等。 “境界”说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但后来学者认为他是传统“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 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对前人“境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含义之一是情景的融合。 二是真正的自然。 三是含蓄无穷。

3、谈谈你对严羽诗学理论批评的认识和理解

1 .说“别材别趣”。 诗有自己的特殊题材,不同于书本知识、学问。 诗有特殊的宗旨,不同于以讨论著作阐明道理为宗旨。 这个特别的宗旨(兴趣、兴会),也就是审美感。 严羽认为,诗是“咏情”,以表现审美感为宗旨,有“不触理,不含糊其辞”的独特规律。 “别出心裁”注重诗的抒情特征和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区别,触及了文艺形象性这一根本问题。 严厉批评宋人的诗“不感兴趣”,不是表现审美感,而是展露才觉、论理、积典,自然造成诗的意境割裂,枯燥乏味,无法给人以美感。 可见严羽对诗的审美性和形象思维规律的认识和概括是相当自觉而深刻的。 他特别强调诗中的“非关也”、“不可理喻”,并补充说:“但古人既不读书,也不穷理。” 这表明,我们认识到诗所蕴含的思维规律与议论和道理不同,但并不排斥理性认识。 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首次如此清晰系统地阐述诗的审美特征及其思维规律。

2、禅喻诗,提出“妙悟”说。 严羽强调,学诗主要靠“妙悟”,而不是“学力”。 禅宗所说的“道以心悟”,我们知道对佛理的感悟是用心引导神,而不是逻辑推理和文字解说。 诗和宗教都遵循形象思维规律,在这一点上,两者是相通的。 严羽佛学造诣不高,

文章中以禅喻诗,有许多错误,用禅喻诗不是他创作的,但论起来也是可取的。 他说:“虽有弹道之说,诗之道亦有妙悟。”孟浩然学力不及韩愈,诗之所以汉不如孟,孟浩然“一味有妙悟”。 他强调“唯妙悟是本行,是本色”,即学习诗的正道。 可见,它把“感悟”作为学习诗歌的基本思路。 严羽开门见山,说学诗者以知识为主”,“知识”不是学问知识,而是与议论和道理不同的见识。

3、提倡“盛唐为法”。

在他看来,盛唐诗歌达到了“透彻的感悟”,是诗的最高境界,因此大力提倡“盛唐为法”。 他还概括了唐诗兴盛的时代风格,“笔力雄健,‘雄浑悲壮’,气象浑厚”《宋元戏曲考》 (但相当准确)。 他大力倡导盛唐,从三个方面推广盛唐诗歌。 一是“盛唐诗人只感兴趣”,即作诗从审美感受出发; 二是“羚羊角,可觅无痕”和“莹彻玲聚”诗。 也就是说,意境完整优美,情景交融,亦有虚怀若谷。 《答吴景仙书》称赞“李、杜几公如金翅擎海,香象过河”; 古诗曰:“气象混沌,不可摘文。” 建安诗“都在气象,不可寻枝摘叶”,大意同上。 第三,赋予无限的审美。 ——“语无伦次”。 很明显,这里说的是诗的审美。

4、严羽的贡献与不足

在我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严羽是一位重要的建树理论家。 他自觉地从审美角度探索诗的规律。 提出的“别材”、“别趣”、“熟参”、“妙悟”、“以知识为主”、“盛唐为法”等一系列论题,阐明了诗歌的内在审美保持和诗歌鉴赏、创作的思路,诗人应具备的内在条件和诗歌创作的师法对象这一理论体系不同于以教化功能为核心的儒家诗论体系,不仅大大提高和丰富了中国古代诗学的审美理论,而且加深了对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特征和思维特征的认识。 为我国古代诗歌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严羽论诗是针对当时诗坛的流弊而创作的,现实批判性强,往往切中要害。 对扭转当时的博风具有重要作用。 严羽的诗论也是有限度的。 他一味强调“熟参”、“妙悟”、“以知识为主”,严羽在批评文坛时弊,强调诗歌审美特征的同时,忽视了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在唐诗的征戍、迁谶、离别等题材和杜诗中,我们注意到一些现实性很高的诗作,但却未能把理论明确地提到并高度自觉地加以提倡。 对于古代作品,他只肯定汉魏盛唐,对于中、晚唐和兴时的诗歌创作,基本上是否定的,缺乏发展眼光。

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

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四大特点: P1可能报考选题

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的时期,他们大部分不是纯粹单一的,而是体现在对整体文化的论述之中。

先秦时期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判的萌芽和产生,与哲学、政治思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各种代表性的文艺思想派别都是由著名的哲学、政治思想派别派生出来的,许多重要的文艺思想都包含在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

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与艺术思想、文艺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紧密相连,很难截然分开,而且许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衍生出来的。

先秦时期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多只是零散的论述,大多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已经涉及到我国民族传统特色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想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P7《诗言志》呢? 答案是《诗评》

3、P5朱自清评价“历代诗论开山纲领”是? 答案是《诗言志》

4、P5《诗言志》的名词解释?

《礼记乐记》之《尚书》,意为“诗说诗人之志”,此“志”意为思想、抱负、感情等。 《诗言志》是古籍对文学观念最古老的资料,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表明古人对诗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诗言志》应该是诗是人的思想、意志、感情的表现,是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 其二,表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诗歌的感染、教育作用。

指出5、P6南宋朱熹《尧典》中,《答何叔京》中的“兴”与《诗经》中的“立象以尽意”是一致的。

6、用P6 《易经》强调了诗的美刺作用

第二章

1、P9“诗教”名词解释?

P11《诗教》之说见于《诗经》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也可也。 他为人也温柔温厚,还教诗。 ”P9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佳手段。

2、P11 P44 P46 P242“温柔温厚”的名词解释?

憨厚最早见于《礼记经解》篇。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也可矣。 他为人也温柔温厚,还教诗。 ”是对汉代儒家孔子文艺思想的概括。 温厚是指颜色温厚,性格温和。 憨厚反映了孔子要求人们做人要性情平和,不违反礼教,不怨不怒,要教化别人的善心。 在艺术表现上追求含蓄温顺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培养封建顺民的消极的一面。

3、P11-P17孔子文艺理论五点:

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

《礼记经解》篇记载,孔子就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乐于乐”的基本原则。

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

据《论语泰伯》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如何理解“天真”? P13 P14

论文学的社会作用:孔子的“诗教”

P15 《论语为政》篇记载:“子曰、小子何莫学诗夫诗? 诗能兴,能看,能群,能恨……”——“兴群之恨”的名词解释?

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学说。 兴,也就是诗有调动人精神的作用,能引起人的联想; 观,是指诗能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体,也就是说诗能起到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使人团结的作用; 怨恨,说诗可以介入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糟糕的政治。 “兴集体恨”充分肯定了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甚至在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

论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P16“文质彬彬”名词解释?

《论语•阳货》记孔子说:“质胜于文于野,文胜于质于史,文于宾而君子。” 主张文采内容要相互配合、互利双赢。 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论雅乐与郑声:

5、P18孟子在文学思想上与孔子基本一致,也非常强调文艺与政治教化的关系。 他对儒家文学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提出了“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 二是提出了“以眼还眼”和“知者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6、“回心转意”P19的名词解释?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在《论语雍也》中写道:“故讲诗者,以文不害辞,以辞不害志,违心志,为得之。 ”。 举着“以意逆志”说。 “以意逆志”,是指诗人应当根据自己的修炼、思想意志,体验和理解作者的作品,而不应拘泥于语言、词句,不得曲解和歪曲全篇的主旨。 孟子用这种方法解说了《孟子万章上》中的一些作品,还原了其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真实的批评原则。 后世的许多诗词可能都是在这个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记录读后感进行思考的。

7、“了解世界”P20的名词解释?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诗》提出的一种学说。 “颂其诗,读其书,不认其人,如何? 关于那个世界。 我是尚友也。 “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交朋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用这种方法解说了《孟子万章下》中的一些作品,还原了其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真实的批评原则。 后世的许多诗词可能都是在这个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记录读后感进行思考的。

天真的名词解释?

据《诗》篇记载,“《论语为政》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和“思无邪”地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讲,是提倡“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不仅是内容,还与音乐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音乐上,“思无邪”是一种倡导音乐的乐曲,必须是中正平和的,必须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艺术层面看,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要求不要过于激烈,不要过于曲折、过于直接。

第四章

1、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的《诗》详见作品选。

2、P40对屈原和《文心雕龙》的第一个评价是贾谊。

3、P41司马迁不仅揭示了《楚辞》“盖自怨生”的特点,而且认为这一特点也反映在一切进步文学作品和其他学术著作中。 他说,他的《发愤册》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的基础上扩充的。

4、P45“物感说”

文论术语。 关于古代文学创作动因的见解。 创作活动起因于被客观的东西所感受。 最先见于《离骚》。 “凡音的开始,来自人心。 打动人心,就是让事物变得天然。 ”

5、汉代传授《礼记乐记》的是齐鲁韩毛四家。

*7、P46 《诗经》的主要思想内容?

第一,“感情用事,礼仪用事”。

第二,讽刺抗议说。 “上风化,下被风刺”。

第三,六义曰。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毛诗大序》的分类,傅维欣是《诗经》的表达方式的总结。

第四,情志统一学说。 “诗人,志在必得。 以心为志,以发言为诗。 ”

强调“咏情性”,

“感情在里面移动,变成语言”。

6、P54王充,只剩下《诗经》八十五篇。 《论衡》的中心是批判陈四纬神学。

P59王逸对《论衡》的评论

8、P61东汉后期,文学独立和自觉逐渐形成。

第五章

9、查看P65王弼《楚辞》条引用部分,请理解。

10、曹丕《周易略例冥象》详见资料选。

11、P68曹丕提出的“气”与孟子所说的“气”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12、陆机《典论论文》详见作品选。

13、P72“队列中区为玄览,颐情志为典坟”是什么意思?

14、P74田径机《文赋》提出“缘分说”。 “诗有缘美,予身以物亮。 ”

魏晋时期,“人的觉醒”带来了“文的自觉”,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诗学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新的变革。 于是,陆机在《文赋》大胆否定汉儒诗歌观念中的理念化倾向,破天荒地提出“诗缘情”说,同时得到文坛诗苑的普遍认可,成为魏晋文人的共识。 也就是说,陆机提出的“诗之缘”说是文学自觉时代的产物。 抓住诗歌创作过程中的审美心理特征和诗歌的本质属性,从而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从《诗言志》到《诗缘情》,是《诗言志》讲述发展历史的必然,也是人们诗歌观念不断发展成熟的必然趋势,充分阐释了魏晋时期人们诗学观念和价值观出现的新变革,对诗歌艺术本质和审美特征的自此,《诗言志》与《诗缘情》两种学说相互交融,成为中国诗歌批评的两大支柱,承载着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大厦。 陆机《文赋》首倡之功,不可磨灭。

15、针对P76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五个标准。 即应、和、悲、雅、艳。

16、P78“文章之争”的名词解释?

文章争论,是南朝对文体分类引起的讨论。 它在中国文体分类学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文”与“笔”的对置,是根据汉人关于“文学”、“文章”的性质和形式的不同来区分的。 汉代具有文学性质的作品,一般统称为“文”或“文”。 随着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人们对各种文体的辨析越来越精细,从而产生了“文”“笔”之分。 根据现有史料,笔墨划分最早始于刘宋初年。 范晔《文赋》、沈约《狱中与诸甥侄书》都有“文”、“笔”的记载,据说颜延之最先将“文笔”分解为两段。 此后,文学批评者开始将中国文体分为“文”和“笔”两大类。 但是,具体划分的依据、标准各不相同。 根据有无韵来区分文章,是南朝人的习惯说法

17、P78《永明声律论》的名词解释?

18、P79永明声律论代表人物:沈约、谢朓、王融,他们发现“四声”,也提出“八病”——“四声八病”

沈约《宋书颜竣传》提出的音律理论。 沈约以前,我国诗歌的节奏美一直是以自然为基础的。 沈约利用前人和当时人对音韵的研究成果,将其应用于诗的音律中,正式提出了“四声八病”学说。 所谓“四声”,就是“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经乎玄黄律吕,各适者宜,宫羽相变,低昂互节,前有浮音,后有断响,一简内,音韵尽殊; 两个句子中,轻重分明。 只有出色地达成了这个宗旨,才能说出句子。 ”“八病”是指写诗时经常出现的八个音律上的缺点。 是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绳、正绳。

19、P80萧统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事为沉思,义归依翰藻”。 说明? 还是询问出处?

第六章

20、P86刘勰的文学本体论:原道、宗经、征圣

21、在P85 《文选序》提出“物感说”,在田径机《乐记》将其运用于文学创作,以“守四时叹息逝,瞻万物而思。 落叶在强秋,喜柔在芳春。 是“喜欢事物”的一面,没有再提到“喜欢事物”的一面。

*24、重要P86刘勰的文学创作论:

一、关于文学创作的构想

刘勰关于文学构思和创作的论述,集中表现在《文赋》的《文心雕龙》篇,“神思”是刘勰在《神思》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概念。 它指的是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思维活动特征,展示了艺术思维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的情景。 在整个神思活动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与客观物象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与作家的情感起伏联系在一起。

刘勰关于文学创作的艺术构思,强调开展神思活动要有虚静的精神状态,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渝五藏、浴雪精神”。 刘勰在强调虚静时,并不否定知识学问、经验体验等的重要性,把“积学藏宝、酌理致富、才尽贫照钻研、训诫致辞”作为虚静精神状态的同时,也是“善于文辞的首创之术、谋略大端”。

二、

论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隐秀

三、

论文学风格——体例

四.论文学作品的“风骨美”——风骨

五.论文学作品写作

25、刘勰的文学批评论—— 《文心雕龙》篇:“知音其难哉! 声音很难知道真相,很难知道真相; 每一知音,千载难逢! ”

26、刘勰认为,主观、片面的文学批评观产生的原因有三。 “一个是‘贵古贱今’,二个是‘崇己抑人’,三个是‘相信假迷真’。 ”

27、刘勰客观、公正、科学地进行文学批评活动的方法是“操千曲,知声,观千剑,辨器; 所以圆照之象,必须先博观。 ”

28、刘勰指出批评家要知道欣赏和批评文学作品的具体方法,知道如何判断文学作品的优劣。 ——他提出了“六观”的问题。 “读文情。 首先标记六观。 一观体位,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艺术就是形式,看优劣就通向现在。”

第七章

1、钟嵘的诗论专著为《知音》

2、以“直寻”为核心的文学思想可分为四点: P101

p>一、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

二、诗歌的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

三、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

四、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

2、“物感说”

钟嵘指出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

其中“感悟起情”的说法源于《乐记》。

钟嵘对“物”的理解是比较宽的,不仅是指自然事物,也包含了社会生活内容。

他在《诗品》中特别强调要抒发“怨”情。——诗歌是人的情感表现。

3、“风骨论”

4、“滋味说”

5、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

6、钟嵘认为《诗经》的系统,可以分为《小雅》和《国风》两系。

7、受《小雅》影响的比较少,主要有阮籍,其特点是怨雅而温柔。

8、受《国风》影响的比较多,其特点是怨雅而悲壮。

9、钟嵘认为受《楚辞》这个系统影响的五言诗人更多。这个系统诗人的创作特点是怨而愤,悲而少壮。

10、直接继承《楚辞》的是李陵。

第八章

1、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的时期是唐宋金元时期

2、意境的问题是唐朝才正式提出来的,从殷璠、王昌龄、皎然、刘禹锡到司空图,对意境的美学特征已经作了相当充分的论述。

3、白居易“为民请命”的诗学理论

4、韩愈“不平则鸣”的创作原则

5、大量的诗话出现是在宋代,成为理论批评兴旺发达的标志。

6、宋代词学理论批评发展,小说戏剧理论批评萌芽

7、宋代受理学和禅学影响——比如“以禅论诗”

8、陈子昂、李白是复古派

9、P114陈子昂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论”和“风骨论”

10、李白的诗歌艺术美理想是“清真”

11、P117杜甫《戏为六绝句》要知道每一个绝句是什么意思?

12、殷璠《河岳英灵集》——提出“都无兴象,但贵轻艳。”

13、王昌龄——提出“意境论”

14、皎然《诗式》——首重一个“势”字

第九章

1、白居易的诗歌理论观点内容:

一是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

二是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2、P126社会学派的文学理论批评的观点以及利弊还有评价?

3、白居易——新乐府运动

4、韩愈——古文运动

5、苏轼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6、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

7、韩愈《答李翊书》中“惟陈言之务去”

8、“气盛言宜”的名词解释?

答法一:这一理论是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的。韩愈把气与言的关系比作水与浮物的关系,认为写文章要以气为先,气是驾御语言的,他所说的气,既指作者道德修养的思想境界,也指作者临文的气魄气势,是对孟子“知言养气”说的进一步发展。

答法二: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

9、韩愈所说的气与言的关系,就是仁义道德修养和文章之间的关系。

10、韩愈的“不平则鸣”在文学史中的演变?P136

11、“不平则鸣”的名词解释?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还提出了“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

12、“不平则民”思想不仅是对孔子诗“可以怨”和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和发挥,和六朝的“风骨”论有内在精神上的联系,而且对后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之成为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文学思想传统。

13、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4、P141司空图

一、思与境偕

二、辨于味

三、味外之旨,韵外之致

四、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15、司空图,字表圣

16、司空图《诗品》

第十章

1、宋初盛行的“时文”,是指模仿五代的“今体”

2、欧阳修的“穷后而工”论

3、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

4、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P154小字看一下

5、梅尧臣的“平淡”论P156书上有延伸《林和靖先生诗集序》等

6、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7、苏轼《仲兄弟文甫说》——“风水相激”理论

8、P160苏轼《文说》看书上的小字

9、P162苏轼的“无法之法”以及论平淡

10、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11、黄庭坚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P165

一、他肯定诗歌“忿世疾邪”的怨刺作用

二、提倡诗歌创作要“以理为主”

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把P166 P167的小字也看一下

四、讲究严密的法度,是黄庭坚文学创作理论的核心。

12、黄庭坚对苏东坡的看法“诗者,人之性情也,非强谏争于廷,怨忿诟于道,怒邻骂坐之为也。”

13、“夺胎换骨”的名词解释?

本为道家语,指夺人之胎以转生,易去凡骨为仙骨。后比喻学习前人不露痕迹,并能创新。 出处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14、“点铁成金”的名词解释?

释义:原指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 出处:宋代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15、黄庭坚的诗学大致可以“理”、“学”、“法”三个字来归纳

16、P168江西诗派的形成

17、孟棨《本事诗》

18、欧阳修《六一诗话》

19、刘攽《中山诗话》

20、黄彻《䂬溪诗话》

21、《冷斋夜话》的作者?惠洪P170

22、《六一诗话》的作者?欧阳修

23、《潜溪诗眼》的作者?范温

24、《石林诗话》的作者?叶梦得

25、张戒的《岁寒堂诗话》是南宋前期最富理论价值的重要诗话,上卷为理论批评总论,下卷专论杜甫的重要诗篇。

第十一章

1、P174“活法”论

2、朱熹主张文道一贯,文即是道P176朱熹的话引用

3、分析P178陆游《题萧彦毓秀才诗卷后》“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城水驿中。”说了什么?

4、P180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诗话著作。它有系统的理论主张,特别是提倡以禅喻诗、强调“别材”、“别趣”、以“妙悟”和“兴趣”为中心,师法盛唐。

5、别材别趣的名词解释?

6、妙悟的名词解释?

7、P181书上延伸的话以及小字

8、宋代的诗歌的特征:议论、才学、文字

9、如何理解“别材别趣”?

10、六朝玄言诗的缺点即是在没有处理好诗和理的关系P182看一下

11、严羽把诗歌艺术特点归纳为“兴趣”两字:P183

关于“兴趣”,严羽《沧浪诗话》中的三种说法:

一、兴趣

二、兴致

三、意兴

12、诗歌的“趣”不是严羽最先提出来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有15处之多。

13、P184论“妙悟”详细看书上

14、P185“悟”也有透彻之悟和一知半解之悟的不同

15、以禅喻诗的名词解释?P186 P187

16、“以盛唐为法”?P187

17、词的创作是从唐代开始出现的,宋代繁荣高潮

18、北宋的词论的中心是围绕婉约、豪放两派的争论而展开的

19、李清照《词论》P190

20、李清照的“别是一家”的名词解释?P191

21、胡寅《题酒边词》

22、P192王灼评价苏东坡的话看书上

23、P193王若虚“自得说”看书上

24、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P194

25、元代继承江西诗派文学主张代表人物是 方回 著作看P195

26、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侧重于其中有关人物的殇,被认为是小说评点之滥觞。

第十二TO十五章

1、茶陵派名词解释?P200

2、前七子?

3、前七子的文学思想的核心是强调复古,《明史·李梦阳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4、后七子?

5、“嘉靖八才子”P206

6、李贽的“童心”说

7、公安三袁的“性灵说”P211

8、P218“竟陵派”——“幽深孤峭”

9、竟陵派的代表为钟惺和谭元春

10、P232“兴观群怨”

11、王夫之的诗学思想的中心是论诗歌的“兴观群怨”和论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关系。

12、“情景融合”论P238

13、P240叶燮的《原诗》的理事情和才胆识力内涵及意义

14、P249金圣叹评点《水浒传》——他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集中表现

15、P251以文运事

16、因文生事

17、金圣叹的“三境说”P251

18、P257“澄怀格物”

19、金圣叹说格物的方法以“忠恕”为主

20、P258“因缘生法”

21、李渔《闲情偶寄》

第十六章

1、P271朱彝尊的“自得说”

2、朱彝尊和王世禛被称为“南朱北王”

3、朱彝尊的文学核心思想是 重道、宗经、博学,强调言志抒情必须出于“自得”

4、朱彝尊认为不论是文章写作还是诗歌创作,都要以博学作为基础

5、钱谦益《列朝诗集》

6、朱彝尊《明诗宗》

7、陈田《明诗纪事》

8、P276必考的是:在诗歌理论方面出现了四个主要的派别,这就是以王世禛为代表的神韵派,以沈德潜代表的格调派,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和以翁方纲为代表的肌理派。 以及名词解释

9、《渔洋诗论》的核心是提倡神韵

10、王世禛号渔洋山人,他论神韵,特别强调“清远”的特色

11、P283李重华“诗有三要:音象意”

12、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其诗学理论批评主要见于诗话《说诗晬语》。

13、沈德潜是叶燮的学生,叶燮偏重学宋,而沈德潜偏重学唐。

14、沈德潜的“格调”是在神韵基础上侧重含蓄蕴藉而形成的,他所要遵循的“法”是活法而非死法,是合乎自然之法。

15、P288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

16、袁枚的诗学思想的核心是提倡“性灵”P289书上引用的句子也了解一下

17、P293翁方纲,字正三,号覃溪……

18、翁方纲生活在乾隆、嘉庆考据学派盛行的时代P293

19、翁方纲在诗歌创作上强调要讲究诗法

20、翁方纲的“肌理说”的核心是突出学问在诗歌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21、P296“桐城派”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其理论核心是提倡文章写作上的义理、考据、文章的统一。

22、“义法论”P296

23、清代的词论主要有“常州词派”和“浙西词派”

第十七章

1、龚自珍的“经世致用”思想

2、龚自珍特别强调“尊情”,重视情的不得不发之真切自然的表达,再把P307的小字了解一下

3、方东树的《昭昧詹言》是桐城派最重要的诗话著作,它的中心是“以文论诗”

4、刘熙载的《艺概》

5、《艺概》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六个部分

6、《艺概》既是一部各类艺术史的著作,又是对各类艺术创作理论的阐述。

7、P320陈廷焯,原名世焜,字耀先,又字亦峰,江苏丹徒人,后流寓泰州《白雨斋词话》

8、清末的四大词人:王鹏运、郑文焯、况周颐、朱祖谋 最有成就的是况周颐

9、况周颐《蕙风词话》“重、拙、大”

10、黄遵宪“我手写我口”

11、黄遵宪被梁启超寓为“诗界革命”的代表人物

12、P336梁启超在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小说届革命”,

他在小说革命方面的代表作是发表于他所编的《新小说》杂志创刊号上的《论小说与群治关系》。在文中,他对小说的分类已经抛弃了传统以题材内容分类的方法,而把他们分为“理想派”和“写实派”两类,这是运用西方文学创作方法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不同对小说所作的分类。

13、王国维,字静安,号人间、观堂等,浙江海宁人。

14、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相交时期的一位著名学者,尤以古文字的研究成就最为卓越,诚如梁启超所说的“以通方知类为宗”,他也是十分重要的美学思想家和文艺批评家。

15、王国维少年时便被誉为“海宁四才子”,16岁考中秀才。

16、王国维的著作《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

17、王国维1927年自杀于颐和园的昆明湖

18、《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最有代表性的、影响最为广泛深刻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于1908年起在《国粹学报》上分三期刊登出。

19、《人间词话》的核心是讲境界

20、王国维是对意境理论论述的最全面的、最充分、最深刻的一位文学理论批评家,他从文学创作的本质和特征来认识和理解意境的美学内容。

21、王国维认为“隔”与“不隔”是判别意境优劣的基本标准。

22、P348王国维认为意境可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

他认为这两类境界在美学风貌上的特点是“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