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三纲包括,三纲对应的德行包括

传统的三纲包括,三纲对应的德行包括

国学“三纲”包括什么?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其实,“三纲”是古人对社会秩序的基本认识,而不是主张。 “纲”是什么意思? 班固引《礼纬含文嘉》曰:“纲者,张也。” 《吕氏春秋》的解释更为透彻,“用民有纪有纲,引其纪,万目起,引其纲,万目起。 ”纲的本意是提网的总纲,其比喻意义是事物中占统治和支配地位的重要成分。 其起源很久以前,《诗大雅棫朴》 :“推敲其章,金玉其相。 勉我王,纲纪四方。 ”

“三纲”的提法起源于韩非。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天下,三者逆天下乱。 “此天下常道也”孔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孟子说:“君视臣如手足,臣视你如心腹。 你视臣如犬马,臣视你如国人; 你视臣如土芥,臣视你如寇仇。 ”孔子、孟子所说的君臣关系是相互的、双向的对等关系,可见韩非所说的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是单向的,一方对另一方有控制权的服从关系。 韩非把君臣完全对立起来,提出权术和法制的重要性,而儒家则强调亲情和仁义是维护社会关系的根本。

《三纲》由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正式提出,他在《春秋繁露》年写道:“君臣、父子、夫妻之义,皆取自阴阳之道。 你是阳的,臣是阴的。 父为阳,子为阴; 夫为阳,妻为阴”、“阴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之合、臣者君之合”,这就是后来统制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王道三纲”。 “三纲”虽打儒家旗号,但与孔孟之学相距甚远,实际上是后来君主专制社会思想家为顺应政治需要而制定的伦理规范。 朱熹说孟子以后就失去了真孔学,这表明后来在中国社会中占思想主导地位的儒家学说与儒学创始时期孔孟的思想言论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异。

朱熹说:“人的主心是对的,天下事都是正的人的主心是错的,天下事就没有什么是正的。 ”前提是以你为臣纲。 因此,儒家从三纲引申,就是制约国王要求循道的君权。 儒家用荀子的话说:“道不从君”,道从君则不从君,道从君则不从君。 墨子也有“以君为臣纲”的理论预设。 “品行有尊长,劝之以荣,威之以罚,人之以为爱与利兼具。 中选择所需的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