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教程张立文,中国哲学史新编张立文pdf

中国哲学史教程张立文,中国哲学史新编张立文pdf

【大家】

作者:罗安宪

学习别人的闲话

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中国哲学史专家、哲学家。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 1956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中国革命史专业,1960年毕业留校,分配到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任教。 2009年当选中国人民大学第一位一级教授。 主要学术著作有《周易思想研究》0《朱熹思想研究》0《宋明理学研究》00《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00055-79000000《传统学引论》00055-7900000000055-7900000000000000005

图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提供

1984年,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特别评审,张立文老师接受采访时表示:“人生在奋进,生命在创造,认定了目标,就要不断追求,达到达真、善、美的境界。” 这正是张立文老师的人生写照。

张立文先生认为,中国哲学要创新,就必须“自己说”、“自己说”,走自己的中国哲学之路,构建中国自己独特的哲学理论体系。 从事哲学研究60多年,他一直践行着自己的学术主张。

从《新人学导论》到宋明理学

张立文老师的学术经验其实比较简单。 1956年进入中国人民大学,1960年毕业留校,一直没有离开中国人民大学。 刚留校时,系安侧重宋元明清理学研究。 搞中国哲学研究,古文基础必须扎实。 为了加强自己的古文功底,张立文老师专门到北京大学选修文字、音韵、训诂课程。 仅有古汉语理论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具体实践。 因此,张立文老师选择了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中最难理解的《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进行了翻译。 经过一年的努力,查阅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收藏的相关资料,张老师完成了《李退溪思想研究》全书的注释。 注翻译完《和合学概论》后,他的意思还不够,就开始写《和合哲学论》。 首先,根据《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文本的形、音、意,力求接近《中国哲学元理》的历史本来面相,尽量再现《周易》文本的原义和作者的原意。 第二,《周易》的《周易》和《周易》是两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思想体系的著作,必须明确区分《周易思想研究》 《周易》; 第三,通过对《周易》卦爻辞与甲骨卜辞的比较,揭示《周易》卦爻辞的时代、作者、性质和意义;第四,通过对《周易》思想体系的研究,揭示中华民族哲学思维的开端如何与宗教巫术思想相联系《经》初稿于1963年年初完成。 本来想沉淀一段时间出版,不想遇到“文化大革命”,直到1980年才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是《文革》以来第一部关于《传》的著作,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经》发表金隆德教授书评《传》,认为“该书的问世,对学术研究的影响和意义值得重视”,作者“搜集掌握大量研究资料和近世相关著作,比较体验战国、秦汉以来争论的异义,也吸取考古学研究成果

1963年《易经》初稿完成后,张立文先生转入宋明理学具体人物的研究。 他的研究思路是从点到面,从微观到宏观,即通过对具体人物哲学思想的研究来把握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哲学。 经过仔细思考,他确定以朱熹思想作为宋明理学研究的突破口。 1981年,《易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对朱熹哲学、史学、经学、佛学、文学、乐律及自然科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张岱年教授为此写了推荐信。 “张立文同志在这本书里对朱氏体系的各个方面做了比较全面的说明。 对朱氏学说中的曲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 情节清楚,论证详细。 ”

1985年,张立文老师《易经》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的重中之重,也是今天研讨的重点。 张老师《周易思想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研究宋明理学的专著,它不是针对某人的专论,而是宋明时期人人共论,包括周敦颐、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 作为共论,既深入分析和论述了宋明理学诸大家的思想学说,也深入探讨了宋明理学范畴结构的变迁、宋明理学范畴体系、宋明理学对宗法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等重要理论问题。

由于《周易》 《中国哲学史研究》、后来《喜读〈周易思想研究〉》、《周易思想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宋明理学研究》、《宋明理学研究》等著作相继出版,张立文先生先后在国内外

张立文著《朱熹思想研究》图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提供

从哲学范畴到逻辑结构

在对中国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深入研究的同时,张立文老师也在思考一个问题。 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国哲学的思想系统? 过去讲中国哲学,受苏联教科书的影响很大,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探索一个人的思想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上。 孔子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代表的是哪个阶级的利益等,很少探索孔子的思想体系。 在张立文先生看来,“哲学作为一种理论思维,是由一系列哲学范畴或诸范畴组成的一系列命题所表达的。 一个民族的理论思考,一个时代的哲学思潮,或者说一个哲学家的哲学体系,都是由各种哲学范畴构成的。 ”

由此,张立文老师写了《宋明理学研究》,出版了。 其中,《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于1988年出版,《宋明理学逻辑结构的演化》于1995年出版。 在这两部著作中,张立文先生根据范畴的性质、含义及其内在联系,对其进行梳理、排序、综合,系统地确定各类别的地位和作用,按照范畴的历史顺序和逻辑顺序,构成完整的中国哲学范畴系统在此基础上,不仅对诸范畴进行深层的义理解阐释,而且对其发展演变的过程进行历史考察。 他指出,“整体的和谐性、传统的延续性、结构的有序性,构成了中国哲学范畴发展的总体特征”。

张立文老师在对中国哲学范畴进行深入考察的同时,开始思考如何把握哲学体系的逻辑结构。 因此,提出了“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的构想,并于1989年出版了《朱熹与退溪思想比较研究》。 张老师说,“中国哲学的逻辑结构既不是从现成的原则、原理出发,也不是继承西方的‘分类’,更不是为了使中国哲学符合现成的原则、原理而充分加以删减,而是从中国哲学的实际出发,对中国哲学固有的原则、原理、规律、方法进行梳理”“中国哲学的逻辑结构就是研究中国哲学范畴的逻辑发展和诸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中国哲学范畴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思维结构背景下建立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或结合方式。 ”按照中国理论思维的发展历程、中国哲学范畴的历史顺序和逻辑顺序,他把中国特定范畴分为象性范畴、实性范畴、虚性范畴三大范畴。

《朱熹评传》出版以来,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哲学史、思想史、美学史的许多著作都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范畴逻辑结构的系统分析方法,使其著作在文本阐释上、义理创新上取得突破。 在张立文先生的影响下,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学科最大的学术特点是讲哲学,强调哲学家、哲学流派思想的系统性、思想的逻辑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最新版中国哲学史教材《正学与开新——王船山哲学思想》,最大的理论特色是强调人物思想学说的内在逻辑结构,强调思想的系统性。 这一特色得益于张立文先生的哲学逻辑结构论。

张立文和著名学者许嘉璐的合影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提供

从传统中学习新人学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大地上掀起文化热潮的同时,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这场辩论中,张立文老师写了《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 他认为,今天的中国是传统中国的继续,当代中国人是传统中国人的传统,传统不断凝聚、不断消失、不断创造,主张把传统学从文学中分离出来。 张老师把传统定义为“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贯穿历史而凝聚,遵循传统、流变的诸多文化因素而构成的有机系统”。 在他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心理、气质结构、思维、行为方式已经凝聚为传统,中国的现代化,也需要中国传统的现代化。 张老师这样指出。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决不是与中国传统彻底决裂所能得到的。 现代化的自由、民主、法治也不是简单全面打倒传统就能获得的,只能综合创造传统。 ”他认为,综合创造才是我们面对传统应该持有的态度。

文化和传统由人创造,文化、传统的核心是人,传统学说归根到底是人学。 这样,张立文老师就从传统学进入人学探索。 1989年,张立文老师出版了《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 这本书分为自我发现论、自我形成论、自我规范论、自我创造论、自我与和谐论几个部分。 卡西尔将人定义为“符号动物”,张老师提出“人是自我创造的动物”,后改为“人是自我创造的和合存在”。 人需要修身养性,需要人生价值观的追求,需要向善向美。

张立文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的照片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提供

开始和学

专门研究中国哲学史,深刻认识中国哲学自身的特点,对传统学和新人学有自为之的关怀,对不断增强的人类命运和前途的忧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向往,张老师深刻意识到三个重要问题。 一是中国哲学的现代创新,二是比较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最根本特征,三是中国哲学可以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根本问题做出贡献的哲学智慧。 关于第一个问题,中国哲学没有现代创新,就没有生命,只有博物馆的文物,就没有未来。 关于第二个问题,如果只是用西方哲学的视角审视中国哲学,而忽视中国哲学自身的问题和特点,那必然会把中国哲学看成是可有可无的存在,否定中国哲学的存在。 关于第三个问题,哲学不是纯粹的思索,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提炼,每个时代的哲学都是对那个时代的思索。 当前人类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和重大挑战,面对这些问题、挑战和危机,中国哲学如何应对? 中国哲学有解决之道吗?

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深入思考,张老师构建了“和合学”的哲学系统。 1996年,《天道篇》这本书出版了。 这是建立和合学理论体系的标志,也是张立文先生从哲学史家成为哲学家的标志。

和学的创立是为了应对三大挑战。 世纪之交,中国文化面临三方面的挑战:

一是人类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和由此带来的五大危机。 这五场冲突和五场危机包括人与自然的碰撞带来生态危机; 人与社会冲突引发的社会危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引发的道德危机人心冲突引发的精神危机; 文明冲突引发的价值危机。 这五大冲突和危机都是超宗教、超国家,所有国家、所有宗教团体、以及所有人都逃不掉。 如何解决这五大冲突和危机?

二是西方文化的挑战。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利用技术优势、其思想、观念乃至政治文化、制度文化、经济文化,大量进入中国,给中国社会乃至思想意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面对这一冲击,有人提倡“中体西用”,也有人主张“全面西化”。 如何面对和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

三是现代化的挑战。 中国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有人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有人把现代化局限于经济、技术水平的现代化,有人提出综合创新。 但是,怎么合并呢? 如何创新? 但语焉不详。

张老师提出、构建、共读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面对三大挑战、五大冲突、五大危机,和合办学可以理性、道德、审美、创造性地解决中西文化价值、和合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让中国文化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

“和”与“合”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固有观念,由来已久。 “和”的最初含义是和谐、和谐。 最早提出“和”观念的是周太史史伯,他说:“与实物,一样的东西是无法持续的。” “合”的最初意思是合,合。 《人道篇》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 ”“和合”这个词最早见于《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 “商契能与五教和合,保持百姓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对和合的追求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源源不断。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讲:“中也,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天下达道也; 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根据《中国哲学史教程》辞呈,“干线道路发生了变化,各自修正了生命。 保持太和。 利贞。 ”老子说:“万物负阴抱阳,以势思和。 ”。 庄子说:“与人和者,称为人之乐; 人与天之乐。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尚和合”的传统。

张立文老师赋予了“和合”新的意义。 “和合的‘和’是指和谐、和平、祥和; “合”是结合、合作、融合。 和合是自然、社会、人、心、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相互碰撞、融合,在碰撞、融合的动态过程中与各元素、要素合体的新的结构方式、新的、新的生命总和。 ”和学首先确立了新思路。 和学的和合思维与西方的神创思维有着不同的情趣。 西方文化中有一种被西方社会普遍认可和强化的神“创世”学说,用以说明天地万物的根源问题。 中国没有神的造物。 但是,天地万物从哪里来? 中国人从多元共生的观念出发,提出“和实生物”,天地万物是由多元共生、和合生发而来的。 这种和合思维孕育了不同于西方神创思维的独特思维方式、价值观、心理态度、审美情趣,以及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心与不同文明关系的独特方式。

和学的体系结构是关于和合生存世界、和合意义世界、和合可能世界的构建。 共生的世界是生命存在的据点,是人面临的自然生态。 生存与共读需要探讨的问题是人类能否协调自身发展与自然生态相互作用的形式,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应该用什么样的价值观来构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如何在融突和合体内收容幸存者的生存? 意义世界与社会紧密相连,意义、价值观是人的社会交往活动观念化的把握方式。 和义世界根据人规范社会价值的涵养、修治、和合的特性,分为性与生命。 和合意义世界是以价值规律为规范的和合世界。 人类在生存世界、意义世界获得生活后,寻求超自然、超灵魂、精神存在的价值理想,获得终极关注的精神家园。 这就是和合可能世界。 生活在世界上的问题是如何生活,意义世界的问题是为什么生活,也许世界的问题是如何生活更幸福、更自由、更有价值。

针对人类普遍面临的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和合学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 这个解决之道也就是和合学的五大原理。

一、共生原理。 生是“天地大德而曰生”的精神,遵循“万物并育而不害”的原则。 自然、社会、他人、他心、他文明都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存在,都有生存的权利。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不同文明之间需要和生,需要在共生的基础上提升为和生。 生活意识以“地球村意识”和“宇宙飞船意识”为基点,是基础。 各民族、人种、国家、社会、文化之间,应该在融合中产生,才能共同繁荣富强。

二.和处原理。 处以“君子和而不同”的精神,遵循“道并行而不同”的原则。 和处基于人与自然、社会、人、人心、不同文明相互依存的关系网之中。 这里强调了我们希望别人如何对待我们的责任。 我们有责任如何对待别人。 与处重视交流和交往,但更强调交往中的中和,没有中和,与处就没有道理。

三.和立原理。 底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普遍原则是“己所欲立人”,强调不把自己所不欲强加于人。 人类曾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以毁灭对方为“立己”的象征,由此产生了各种矛盾、冲突乃至战争。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 和立原理是以“自己立而为人”为原则,以开放包容的心去接受他人,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去存在和发展他人。

四.和达原理。 “和达”是“自己想要而成为达人”的精神的体现。 人类曾经是人的不端才导致了自己的不端,但即使到了今天这个世界,也有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发展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分,有穷国和富国、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之分,这是国家和国际社会动乱的根源之一。 因此,国际社会要共同发展、共同发达,共同富裕繁荣,人类和自然也要共同发达、共同繁荣。

五.爱的原理。 “和爱”是“泛爱伬”“兼爱”精神的体现。 生、和处、和立、和达的基础是和爱,由和爱产生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 人不仅要爱自己,还要推开,爱别人,爱东西,爱自然。 人不能与自然、社会、他人、心灵、其他文明相互憎恨到底。 仇恨会使人失去理智,仇恨会引起奸淫、恐惧和战争。 仇恨抹去了人性,失去了良知。 今天,社会必须再次呼唤和爱。 和爱是人类和平、安全、发展、文明的源泉,是和生、和处、和立、和达的活水。

张立文先生认为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和学强调和合共生、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理念。 万物和则美,阴阳和则生,身心和则健,人人和则善,家庭和则兴,社会和则安,国家和则盛,世界和则宁。

用和学视野看中国哲学

和学理论体系建成后,张立文先生以和学视野审视中国哲学,撰写了《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和《新人学导论——中国传统人学的省察》两部著作。 张立文老师认为,中国哲学创新有三个分析维度。 即核心话题转换、人文语境转换、解释文本转换。 《和合学概论》,全书192万字,是张立文先生研究中国哲学50多年心血的结晶。 全书探讨了中国哲学形成思潮与潮起潮落内外因缘的原因、各哲学思潮之间联系传承的规律性、各哲学思潮的核心话题、解释文本、人文语境为何变化、每个时代的哲学思潮如何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国哲学未来的走向、 讨论了中国哲学现代理论建设等重要理论问题,对两千多年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方位、新的角度的阐发和阐释,将史思融为一体

《尚书君奭》是系统论述中国哲学基本原理和根本精神的专著。 这本书基于天、地、人与共生道体,将中国哲学归纳为七大原理。 原亨利贞论、体用一源论、理一分特殊论、可以相资论、不离杂论、内圣外王论、融突合论。 张立文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的七大原理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生价值、人的理想的哲学反思,是中国哲学特殊性的根本写照,也是中国哲学根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张立文老师今年80岁到60岁了,身体健康,思维敏锐,关注着学术界前沿的最新动态,时刻关注着人类的前途和命运。 气候和生态问题、人工智能的发展等,都是他密切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几年来,他依然坚持思考、坚持写作,每年有十万多字的作品问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人生格言“人生在奋进,生命在创造”。

《国语郑语》

资料来源:光明网- 《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