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的创办目的是为了满足目前我国航空业日益发展的需要教育目标是培养服务和管理技能兼备的高素质航空人才

作为我国交通运输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民航承担着重要的民航运输业务。 近年来,国航、南航、东航等国内一线航空公司与相关运输企业和小型航空公司实现了协同发展,行业态势愈演愈烈。 在民航强国的发展形势下,航空服务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以适应行业发展趋势提出的现实要求。 航空服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外部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航空公司,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更适合评价航空服务人员的工作水平,主要是仪容、服务态度、职业行为、语言表达、随机应变、人际沟通、协调组织以及日常工作所需

基于我国航空业的发展现状,航空服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第一,回归服务业的本质和内涵,既要保证外表高雅端庄,又要风格亲和。 此外,还应根据不同乘客在服务过程中的具体特点,运用服务技术,让乘客获得满意的服务体验; 第二,重视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在当今国际航空密集的大环境下,航空服务人员不仅要掌握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跨文化知识。 以飞往纽约的航班为例,航空服务人员不仅要了解美国的风俗人情、国家背景和社会环境,还要了解各类飞机装备和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因此,航空服务人员不仅具有较高的业务素养,知识存储量也同样重要第三,强调服务人员的外语表达能力。 要求航空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无障碍与外国乘客沟通。

校企深度合作是提高航空服务艺术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效果的有力手段。 具体而言,制定符合航空服务艺术和管理专业前景的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关键,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除了根据行业发展现状和前景趋势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意见外, 要明确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必备的能力标准,按能力标准进行课程设置,进而提高校企合作的时效性和可行性。 在制定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时,高校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协同提升,使学生学习本专业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通过日常学习实践达到社会对航空服务人员的要求标准,从而实现学生就业角色转换周期通过校企合作,各高校通过合作企业聘请航空公司专家或管理人员,召开教育研讨会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的不足之处,优化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和航空服务岗位所需各项能力要求,规范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人才考核指标,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加强航空服务

在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专业教师应深入探讨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设计课程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例如在双语教学课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语言交际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进行深入的学习。 加强师生交流,方便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构建和谐高效的师生关系。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组织地创设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引导,推动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创设虚拟环境开展教学实践,在不同的工作环境下给学生分配相应的工作任务,如航班预约、商品销售、突发事件处理等,便于学生提高工作岗位实践能力,为后续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改革和提高现有的教学方法,既能充分体现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和课程内容,又能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直观、互动性。

各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行业专家和航空公司员工与专业学生对话学习交流,交流职场经验,展示专业技能,丰富课程内容。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进一步深化明确航空服务岗位所需的职业标准和工作职责,增强自身的学习意识和实践意识,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 其次,开展教师队伍专业技能培训。 各高校定期为专业教师安排集体培训,或深入航空公司内部进行实地考察,帮助专业教师准确掌握航空服务实务技术,提高教师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教育资源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指导作用,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构建兴趣课,从而提高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优质课程和必修课网络化,利用校园学习平台共享教学课件和教学方案,实现教学资源的交流共享。 为了丰富航空服务艺术和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各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吸取其精华,结合我国航空业发展趋势和航空公司人才需求,制定三方人才培养计划。 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和管理机构建立人才培养计划的可行性,便于学生在深化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职业素养和增强职业技能。

为提高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人才的航空服务水平,有关高校应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开设各类实训,提高专业教学的先进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各高校可以通过深度校企合作,恢复高标准实训基地的设立,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日常工作环境,增进对职场的认知理解,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修养。 例如,各高校可通过实训基地开设机舱实践,学员可在模拟机舱环境下深化理论实践,进行礼仪培训,规范机舱服务流程的安全培训室内,学员可实地操作安检设备,将日常理论所学实践在化妆培训室,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出的化妆要求进行实践,掌握每个岗位所需的化妆要求。 此外,各高校可根据资金情况和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设立其他教育培训室,如值班室、咨询台等,在建立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管理员也根据相关岗位的具体要求,配备相应的器材设备,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职业氛围通过专业器材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确保理论认知与实践操作的有效衔接,提高专业学生对航空服务岗位的适应能力

作为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专业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般来说,在构建一门专业课程时,教务管理人员需要全面了解就业前景、岗位内容,仔细分析相关工作要求,结合岗位需求和职称标准对课程进行规划设计。 在课程设置上,企业和各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对航空服务岗位的工作特性进行梳理分析,建立相互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一定要涵盖专业基础类课程、实践操作类课程、专业拓展类课程以及企业实习类课程。 在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中,要综合考虑该专业课程的总体结构,科学规划。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课程中基础课更为重要,但要适当控制教学比重,确保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在设计实践课和理论课中,还应考虑两者的关系,要根据航空服务艺术和管理专业所具有的实践属性,适时管理理论课的教学时间,提高实践课的教学比重。

各级高校管理层要建立教与监相结合的教育机制,适时组建监管队伍,将校企联合教育思想整合到管理队伍中来。 监管队伍的管理人员应当由学生干部、驻企辅导员、专业教师和学校内部辅导员组成,以分数的形式对专业学生进行考核。 包括宿舍卫生、个人内务、礼仪、着装规范、仪容打扮、学习成绩等,对专业学生进行规范化、全面化考核,推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提高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同时,各级高校要建立与校企合作相适应的专业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要以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学生必备的各项能力为核心,综合评价其工作性质和工作适应性。

在进行专业能力评价考核的过程中,管理者应当将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不能只强调某一项,也不能侧重于调查某一部分的内容。 在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后,有必要建立由社会、家长和多家航空公司组成的外部教育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在这个评价体系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 即在相关企业开展学习实践期间进行阶段性考察,全面了解学生掌握的业务内容,使所学业务知识更快适应航空服务,提高学生就业机会。 因此,在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的发展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建立健全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来确保校企合作的高效性。

2018年,为适应航空业日益加剧的发展需要,教育部增设了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 大部分高校在增设新专业的同时,希望通过与企业和大型航空公司的多方合作,培养更专业素养强的航空服务人才。 因此,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的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应着力提高人才综合素养,确保教学模式规范合理,以推动人才快速就业。

(作者:付强,四川电影电视学院播音主持学院副教授)。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