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综合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综合

一、名词解释1、a比较文学:是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关系的独立学科,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门开放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视野和国际视野,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自觉意识、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以全球视角和胸怀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与中国文学的同源性、同源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整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旨在从世界视角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理解和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是比较两个相似、相似、卓然可比,但没有直接关系的民族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作家的作品,研究其差异,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真实是相关的,不仅要研究和实施影响民族的作家、作品,而且要研究影响民族的作家、作品,还要研究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手段。 4、渊源学:从受众出发,溯源而上,寻找影响源,确认播出点。 重视资料证据的收集整理审查,是以考证为中心的实证研究。 誉舆学:以广播效果研究为中心的研究。 传播学(以研究广播起点和终点的内在联系,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比较对象之间的可比较基础,即只有与文学现象同异、具有相同或不同双重关系的文学现象具有可比性,才能探索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再现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叠和相似的现象。 该重叠或类似的自成系统无需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7、媒介:在文学潮流中起传递作用的人或物,将一个民族的文学介绍传播给另一个民族,使其实现文学潮流或影响。 8、创造性叛逆:将外国名著的内容和形式改编为完全符合本国国情和读者接受习惯。 创造性叛逆经历了两次变异:译者、读者和环境。 9、比较诗学:诗学:是文艺理论。 由于最早出现在各民族的文学形式一般是诗歌,所以对文学理论的研究也就是对诗歌的研究。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不仅探讨诗歌理论,也探讨叙事理论和戏剧理论。 诗学:是对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比较。 10、母题:母题是最小的主题性单位,是主题的基础,尚未形成完整的情节和故事线索。 母题具有客观性。 11、主题学:主题学作为比较文学的领域,试图打破时空界限,整合各民族文化,研究同一题材、主题、母题在国际文学之间的传播演变及其原因。 它们在不同作家笔下的不同处理,使我们深刻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与联想。 12、文化转向:文化转向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文化的发展发生明显的危机和断裂,同时进行急剧的重组和更新。 如西方文艺复兴、中国魏晋六朝、五四时代。

13、相互证明:以不同文学为引子,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求同存异,达成进一步共识。

14、横向开拓:横向开拓是文化向外寻求,向外寻求的方向大致有三个。 一个是向其他文化寻求。 二是寻求同一文化地域的边界文化。 三是依靠其他学科。

15、什么是比较文学的文学? 那个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文科是指文学的分类或类型,文科是对文学类型的研究。 探讨根据文学特征对文学进行分类的方法,以及各文学类的特征、演变过程及其相互关系。 比较文学的文科学,就是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背景下研究文学类型,研究各种超越国界、语言界线的文科的流传、影响、变异等。

16、无与伦比的现象: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学有一种文学,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文学没有。 王国维认为中国没有史诗

17、类型移植:指一个民族的文学类型,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传播、接受、消化、改造成其他民族文学的新文学类。 例如,十四行诗、流浪汉小说、中国戏剧

18、母题:1)文化传统中具有传承性的文化因子,可以在文化传统中完整保存,并传承后人。 2 )是文学作品中最小的叙事单位和语义单位。 3 )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关于人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和周围世界的概念。

19、主题学:研究文学史上同一主题的重复与演变,探讨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与

经营的学问。

20、情境:情境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典型结构。 剧本包括三个要素。 第一,特定环境——人人物活动的具体时空; 第二,特定情况——事件第三,特定人物关系。 在、

21、影响研究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文学、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等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为研究中心。

22、传播学)是以传播者为研究起点,以受众为研究终点,探索作品、作家、文体、国别文学在海外的成就、声誉和反响的一门学问。

23、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联系的具体方法、途径、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24、渊源学,又称源流学。 从受众的角度探索传播者即输出影响者、作家或文学在主题、题材、人物、故事、风格、语言等方面曾经吸收和改造过的外来因素

25、笔述渊源:见于文字渊源。

26、意象的起源:指风景、艺术品、音乐等视觉和听觉上的意象,引起作家创作的情感和思想。

27、线性起源:起源研究的目的是从一部作品中重新找到他国文学作品的起源,可以是题材、情节、细节、思想。

28、群体性起源:指一个作家不是受一个外国作品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许多外国文学的影响。

29、平行研究:以无关的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征等文学内部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与差异为研究重点,经过推理分析,得出一些有益的、往往具有一定规律性、理论性的结论。 是美国学派提倡的重要方法。

30、题材学:主要研究不同民族文学中同一题材的不同形态及其文化历史。 1、人题材神话2、“灰姑娘”民间文学题材; 3、其他类似题材。

31、文学类学:研究文学的种类和类型,即研究文学的类型。 它可以研究同一个事实无关的流派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发展过程及其共同的规律和特点; 也可以研究某种文学类型在某种民族文学中产生并流传于其他民族文学的历史轨迹、演变过程。

32、比较诗学:诗是广义的文学,诗学是广义的文艺理论。 简而言之,比较诗学,即不同体系的文学理论之间的比较研究。

33、跨学科研究:又称横断性研究或非本科研究。 简而言之,跨学科研究探索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关系,研究文学本身。

34、解构研究:解构研究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学与文学理论进行相互解构、相互阐释,以达到对文学研究新层次的理解,得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审美鉴赏意义的新结论。 不是本国的文艺理论,而是本国的文学。

35、比较文学:具有宏观视野和国际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自觉意识、兼容并包特色的开放性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超越民族间、语言间、文化间、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

36、法国学派: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最早形成的学派,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比尔曼、戴克斯特拉、巴登贝尔、梵? 根、咖喱、基亚等。 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他们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的影响和影响,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与民族文学分离开来,成为研究国际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 然而,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考证,注重实证,把文学比较的范围只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主的欧洲,从而缺乏更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以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和批判。

37、美国学派: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史上第二大影响力学派,它主要针对法国学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偏差和不足而产生。 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视为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包括“事实关系”的文学关系研究,包括没有事实关系的跨国文学研究,也包括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强调文学首先是美学活动,其审美价值是首要的,因此比较文学应该首先建立在对各国文学自身审美规律的比较基础上,在此基础上,美国学派向法国学派提出了挑战,提出了平行研究的研究方法。

38、中国学派:中国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中国学者为代表形成的一支重要的比较文学队伍。 他们提出“解构研究”等新的研究视野和角度,代表第三世界比较文学学者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挑战,倡导文化平等和文化对话,倡导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多元主义,冲破了欧洲传统的比较文学观念。

39、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通过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广泛收集资料,对事实进行严密的考证、分析、归纳,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实事求是的跨界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以了解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

40、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指将“相似”的、可以比较但没有直接关系的属于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进行比较,研究其异同,得出有益的结论。 同时,平行研究还强调文学与其他领域的比较研究。 平行研究注重作品的内在因素和美学价值,要求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和“文学性”。

41、解构研究:解构研究是近代以来中国比较学者的创造,作为一种研究类型首先由台湾学者古添洪、陈慧桦于1976年在《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书的前言中提出。 他们把“援引西方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加以考验和调整,用于中国文学的研究”称为“解构研究”。 因此,解构研究运用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批判方法来阐释另一种民族文学的理论和作品。 它既是理论对作品的阐发,也是理论与理论之间的相互阐发,更是其他学科与文学之间的相互阐发。 是双向的,是相互的阐明,通过具体、细致的研究来说明基本的道理。

接受性研究:研究作家作品对不同民族广大读者的作用,即一部文学作品被外国民族读者广泛接受的情况,是一种深受美学影响、充分考虑读者参与作用的研究类型。

42、跨学科研究:又称“跨学科研究”、“科技整合”、“跨学科研究”等。 跨学科研究主要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文学与文人社会科学、文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它是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及其他艺术门类联系的好途径。

文学类学:对各类文学形式和类型以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通过不断和共识的方法,了解文学类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性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

43、主题学:主题学主要是研究同一个主题、题材、母题、情节、意象、人物典型等民族跨国界的传承与变迁,研究不同作家的不同处理,进而探讨这种流变的文学、文化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原因。

4、)主题:一般来说,比较文学的主题不同于一般文学理论的主题,在比较文学中往往把主题看成是抽象的东西。 毕尔兹利认为,主题是指“以抽象名词或短语命名的东西”,如“战争无益、喜悦无常、英雄主义、失去人性的野蛮”。

45、*母题: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关于人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的周围世界的概念,如生、离、死、别、喜、怒、哀、乐、时空、山岳、江湖、光明、黑暗等。 经过母题作品的有机组合,可以上升到一定的主题,一部作品可以分为多个母题。

46、*题材:一般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题材是指作家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在把握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形成,并按照一定的创作意图进行选择和虚构,进入文学作品的一定人物、事件和生活现象。 主题学中的题材概念与之不同,伊丽莎白? 胡塞尔以“这部作品中以前轮廓清晰的故事脉络、《情节》,是内在或外在的经历、现代故事中的报道、历史、神话或宗教动作、另一位作家加工的作品,或者是想象中的产物,经过文学性处理

47、情境:情境是作品中人物在特定语境下的相互关系,是典型的人生境遇,在这种境遇中蕴含着一定的戏剧性的冲突因素和审美规律。 三角关系、与敌人孩子的恋爱等都是典型的情况。

48、意象:意象是指不同民族文学中具有特殊文化意义和文学意义的物象。 它往往是日月星辰、山石云泉等自然现象和物质客体; 可能是梅兰竹菊、狐狸、狮子等动植物,也可能是妖魔鬼、神灯宝石等想象中的神话传说。

49、原型:原型是一种较宏观的研究,一般指世界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些基本现象,包括题材、主题、主题、意象等。 原型批评就是对这些重复现象进行全球综合宏观分析。

50、媒介学:媒介学是一个国家的文学影响另一个国家的文学,一个作家影响另一个民族、国家文学这一事实的路径、方法和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 这些媒体可以是翻译、评论、人员往来、国际会议等。 媒介的研究分为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文字材料媒介三类研究。

51、意象学:源于影响研究,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研究一部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探讨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写、诠释他人——异国异族,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和深层文化意义。

52、渊源学:又称源流学,主要研究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思想、人物、情节、语言、风格及艺术技巧等要素的来源。

53、比较诗学:比较文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指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以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国际角度,以自觉的比较意识,跳出本民族文化体系的“套路”,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探索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

54、教堂山会议:比较文学发展史的转折点。 会上,传统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朗诵《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美国学派观点,引起国际上长达十多年的讨论,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加成熟,促进了学科健康发展。

《管锥编》 :钱钟书著,1979年问世,标志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从具体作品和具体文学现象中,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规律,在中西文学和中西文论的阐发研究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接受银幕: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指接受读者文化修养、知识水平、鉴赏水平、个人经历等因素构成的文学内涵的范畴。 作品各作者接触时,首先遇到的是读者的“接受屏”。 每个读者都生活在一个由纵向文化历史发展和横向文化接触面组成的坐标中,这个坐标构成了他独特的接受屏。 这个屏幕是作品在他心中哪个被接受和共鸣,哪个激发了他的想象力并重新创造,决定哪个被排除在外。

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对作品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的基础上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 读者总是以自己期望的视野,将作者提供的框架转化为自己心中的形象。 不仅根据作者所属的文化系统不同,视野也不同,根据时代的精神和风气的变化,视野也有所变化。

接受美学:也称接受理论。 这是近十多年来在文学总体研究中形成的一种新的以读者为中心的研究方法,由西德文艺理论家姚斯提出。 与以往以各种传统作家作品为主的研究方法不同,它从受众——读者那里,考察一部作品在受众过程中呈现出怎样的外貌,进而研究文学的消费问题。 接受美学认为一部作品的思想意义不是作家一开始就确定的,而是与接受者的理解水平融为一体后形成的。 这个理解水平根据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心理状态、社会因素等而不同。

55、解释团体:美国学者斯坦利? 菲的《读者反应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由具有共同社会背景和审美习惯的“解释团体”组成的这样一个团体决定了读者的活动形态,这些活动也创造了文本。 也就是说,读者群体构成了文本权威的来源。 菲什的这种解释概念旨在消除文本和读者的对立,将两者置于在一个地方——给予活力的团体和体制的语境中。 读者之间共有的审美习惯和解释方法,他称之为“解释策略”或“解释原则”。 菲希认为,这种“诠释策略”不仅是阅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切书写活动都是遵循某种策略或原则来实现的。

结构主义就是把一部作品放在众多作品中,抛开具体现象,找出其本质联系并寻找意义。 结构主义的源头可追溯到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1935年,布拉格学派提出了“结构主义”一词。 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广泛流行于欧美许多国家,60年代结构主义远远超出了文学理论的范围,渗透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56、互动式认知:主体与客体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客体被认为与主体认识完全无关,没有自身的确定性。 主体和客体都在彼此的认知过程中发生变化,重塑自我,共同进入新的认知阶段。 这种认知方式研究的空间是一个随着主体理性、热情、欲望、意志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开放动态空间。

57、互认:比较文学的根本价值在于它为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层次。 文学突破了每个民族的局限性和旧有思维的束缚,接受新鲜事物,了解他人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 这就是比较文学的重要功能——相互认识。

58、相互证明:以不同的文学为例,寻求对某些共同问题的相同而不同的应和,形成进一步的共识,达成进一步的沟通和理解。

59、互补性:在了解他种文化的同时,从与他种文学的对比中进一步了解自己的特色,在此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不同程度地借鉴他种文化,谋求新的发展。 即比较文学中的“互补性”功能。

60、双向解释:文学的互补性可以表现为用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解读另一种文化的文本,从而获得对该文本的全新的解释和理解。 这是所谓的双向解释。

61、)“陈词滥调”(又称陈词滥调,是民族文学中常见的习惯称谓、表达方式等。 西洋文学的《伊甸园》、《禁果》、《方舟》、中国文学的《江郎才尽》、《穷而后已》等。 陈词滥调的背后往往凝聚着特定的文化意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根源,它是文本中他人形象最小的单位,民族心理定势推动着无下一层含义的表达,对“他人”表达出凝重的看法。 它是形象学中研究的重要课题。

62、文化转向:文化转向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文化的发展发生明显的危机和断裂,同时进行急剧的重组和更新。 如西方文艺复兴、中国魏晋六朝、五四时代。

63、横向开拓:横向开拓是文化向外寻求,向外寻求的方向大致有三个。 一个是向其他文化寻求。 二是寻求同一文化地域的边界文化。 三是依靠其他学科。

全社会的想象物: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的解释。 因为想象主体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所属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他们给自己所属的文化打上了强烈的特征。 当他们看到另一种文化时,必然带有该社会整体想象的浓重印记。

64、文学误读:文学误读原是读书学中的一个概念,指脱离阅读对象本身意义和内容的阅读。 以前经常说不正确的阅读、误差的阅读或者阅读理解错误。 比较文学作品在文学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渗透引起的误差。

65、新批评派: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英美批评界影响力较大的批评流派。 新批评派的成员很多,主要有艾略特、理查兹等。 新批评派的主张庞杂,他们的共同倾向主要有: 1 .他们从象征派的美学角度,把作品看作独立客观的象征物,是与外界绝缘的自给自足的有机体,被称为“有机形式主义”。 2 .他们认为文学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批评的任务是分析作品的文字,探索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秘密关系,称为“字义分析”。 象征主义为他们提供了美学理论,字义分析是他们进行评论的具体方法。

66、意图谬误:在新批评派看来,对作者社会经历、创作意图的研究,不应影响对文学作品文本的分析。 如果用有关作家的社会学、心理学分析来取代对作品的文学性分析,这就是作品所承载的意图,被称为“意图的谬误”。

67、效果误区:读者从阅读作品中感受到什么,从中是否更多地了解世界,是否接受过教育,是教育者和社会学家的事,与文学本身的分析无关。 只从作品的社会效果分析作品,这就是所谓的“效果谬误”。

68、视域融合:“视域”是指人理解或理解的框架或视野。 伽达默尔认为,每个人作为历史的存在者都处于某种传统和文化之中。 因此,我们认为它处于一个视域中。 我们在视域中生活和理解。 不存在与人的特殊视域无关的理解。 一个文本的意义是由某种视域决定的。 解释文本时,该文本的视域与解释者的当前视域之间存在张力。 要获得对历史的理解,理解者必须尽力获得历史的视域,也必须通过历史的存在者自身和过去的传统视域来解释,而不能仅仅以一个人的现代尺度和偏见来解释。 不能完全消除理解者自身的标准和偏见。 我们应该意识到双方视域的特殊性,并建立联系的关系来克服这些特殊性。 这个过程叫做视域融合,在文化研究范畴内与中国古代的和不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69、解读循环:在解读作品时,要了解文章中每个字的具体含义,首先要理解其语境,即全篇的含义。 但是,要知道全篇的意思,首先要理解每个字、每个词的意思。 这种解释的矛盾,理论上称为解释周期。

70、过度诠释:由于诠释的循环性,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是螺旋式向前发展的,但这个过程并不是没有限制。 作品的解释有公认的“度”,超越的是多次解释。

他人原则/互动原则:强调以他人的观点进行观察和反思,从而从更深的层面阐释自我、了解自我。

71、整体性悖论:系统论强调任何事物都必须归属于某一系统,但系统的整体功能不等于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总和,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任何物质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但他们又是整体中的一个这就是系统论的根本原则——“整体性悖论”。

72、释法含义:台湾学者也率先正式提出“释法”。 译者往往要借助“外书”,即中国道家和儒家学说中哲理上的名词术语,来认同“内学”,即佛教教义中的类似与等同的概念。 这种被称为“格义”的方法。

73、传播学又称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 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家梵? 第一,将其引入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作为比较文学实践中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 其主要特点是从受影响的传播者出发,研究终点接受者的“他者”情境,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文本等他国的相遇、影响、接受情境

74、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文化转向”是由翻译研究的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翻译研究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还要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自己的讨论。 作为比较文学分支的译本学更自觉地践行着文化转向的理念。 换言之,译者的未来在于通过对文学翻译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思考异质文化之间交流的深层问题。 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提出的“文化转向”,特别是转向文化研究。 他们还明确提出了“转向文化”的方法,就是研究翻译过程中复杂的文本操作是如何发生的。 文化研究的介入给翻译学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75、文学人类学顾名思义是文学与人类学两个不同学科的交叉与结合。 具体表现在:自觉运用和借鉴人类学视野和模式,比较研究各个时代、各个地区、各民族的各种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提炼和总结人类文学普遍的内在模式、结构和规律,在本体论层面进一步追问和反思“文学”的含义。

76、法国学派:把比较文学看作“文学史”的一部,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作家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77、教堂山会议:比较文学发展史的转折点。 会上,传统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朗诵《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美国学派观点,引起国际上长达十多年的讨论,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加成熟,促进了学科健康发展。

78、美国学派:将比较文学视为一门文学研究,涵盖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个方面。 包括“事实关系”的文学关系研究,包括没有事实关系的跨国文学研究,也包括文学与其他学科的比较研究。

79、比较文学:具有宏观视野和国际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自觉意识、兼容并包特色的开放性文学研究。

80、开放性:比较文学的根本特征。 比较文学是一个巨大的、不断运动的开放体系,它的开放性有三层含义:

1小时、空间及作家、作品本身的地位高低、价值大小不受限制。 如果它们之间有可比性,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的话。

2内容比传统文学研究更为广泛,是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作用的宏伟典范。

3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法为主兼容,并具有快速接受新思想、新方法的敏锐和自觉,在现代具有相当的优势。

81、宏观性:从国际角度俯视各种文学现象,进行宏观比较分析,具有广阔的视野和宏大的胸怀。

82、国别文学:根据国家等政治概念区分的文学。

82、民族文学:各民族文学。 是比较文学的出发点。

84、世界文学:歌德最早提出的文学发展的美好愿景。

85、一般文学:诗学和美学的总称,实际上是文学理论的别称,没有规定比较的研究方法。

86、可比性:在跨越式文学现象中,由于实际存在的各种内在联系,具有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和比较研究的价值,是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客观存在,有待挖掘。

87、影响研究:比较文学的基本研究类型之一,早期实践中的唯一类型,通过一种强烈的历时意识广泛收集资料,对事实进行严密的考证、分析、归纳,研究各民族文学之间实事求是的跨界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以了解对艺术创作活动本质的理解

88、平行研究:比较属于“相似”、可比较但无直接关系的两个以上不同民族的文学、作家、作品,研究其异同,得出有益结论,重视作品的内在因素和美学价值,要求研究对象具有“可比性”和“文学性”。

89、解构研究:比较文学中的一种研究类型。 首先是中国台湾学者提出的。 包括用外国文学理论阐发本民族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不同民族文学理论的相互阐发和用另一门学科和理论阐发和阐释文学现象。 是双向的,是相互的阐明,通过具体、细致的研究来说明基本的道理。

90、接受研究:研究作家作品对不同民族广大读者的作用,即一部文学作品被外国民族读者大众接受的情况,是一种深受美学影响、充分考虑读者参与作用的研究类型。

文学范围内比较研究的几个领域:神话与民间文学的比较研究、文科学、主题学、媒介学、意象学、思潮流派比较研究、比较诗学等。

91、文科学:通过对各类文学形式类型及文学风格的比较研究,不断达成共识的方法,了解文科发展的历史和基本特征,认识作家的独创性和文学的民族传统、民族特征。

92、主题学:通过同一题材、主题、母题、情节、人物、形象在不同民族文学作品中的不同表现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流变的持续时间,研究不同作家对它们的不同处理,以及这种流变与处理的根源

93、媒介学:比较对在文学研究中起文学交流过程中作用并实现文学交流的人与事物——媒介的研究,可分为个人媒介、团体与环境媒介以及文字材料媒介三类研究。

94、意象学:脱胎换骨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门类,研究一部国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异族形象,探究作家在作品中如何理解、描写、诠释异国异族,探索异国异族神话的创造过程和规律,分析其社会心理背景和深层文化意义

95、“套话”:在意象学中,套话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反复使用的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套话。 他的形象是教材中最小的单位,民族心理的定型推动了以下莫名其妙的表达,对“他”的看法十分凝重。

96、比较诗学:比较文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指对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体系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以更广阔的研究视野和国际角度,以自觉的比较意识,跳出本民族文化体系的“套路”,站在更高的层面上探索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比较文学发展史的转折点。 会上,传统比较文学观点受到批评,韦勒克朗诵《比较文学的危机》,阐述美国学派观点,引起国际上长达十多年的讨论,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加成熟,促进了学科健康发展。

19、誉舆学中的画框影响是指外国文学作品中一种整体环境描写方法和整体环境氛围对接受者的影响。 在这一点上,越是奇怪的环境对接受者的影响越大。

120、“文体化”模仿是指渊源学中作家受到外来影响的情况。 也就是说,作家仿照他喜欢的外国作品的整体风格和情调进行创作。 他创作的作品,具有他所接受的外国作品的整体风貌和情调,但无法具体判断他模仿了谁。

121、比较文学的“跨越”特性是指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或范围必须是民族、国家之外的几个国家或几个民族之间的文学关系。 另外,学科的跨越也包含在“跨越性”中。 学科“跨越”是指研究非文学学科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