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国际分工
【单选】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然条件。
【单选】国际分工形成阶段的18~19世纪。
【单选】生产力水平决定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单选】首先提出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理论的是亚当史密斯。
【单选】在国际分工深化阶段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工业国与工业国的分工。
【单选】在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国际分工发生在宗主国和殖民地。
【单选】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是静态分析。
【单选】萨缪尔森认为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
【单选】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的转折点是李尔泰夫的反驳。
【单选】首先建议产品生命周期的是弗农。
【单选】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创新时期的产品是技术密集型产品。
【单选】用国家间需求结构相似来解释工业产品贸易发展是一种需求偏好相似的说法。
【多选】在产品生命周期学说中,弗农把新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产品创新时期、产品成熟时期和产品标签
标准化时期。
【多选】产业内贸易的必要条件是在消费上可以相互替代,在生产上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
投入。
【多选】根据西方国际分工理论,发展中国家应向发达国家出口成本较低的产品、劳动密集
类型的产品。
【计算】甲乙两国由于生产要素充裕程度不同,生产要素价格也各不相同,甲国单位土地价格
价格6元,单位劳动力价格2元,乙国单位土地价格1元,单位劳动力价格3元
原来,假设两国生产水平完全相同,生产玉米需要每单位10单位的土地和1单位的劳动力
每单位小麦需要1单位的土地和10单位的劳动力。
用俄罗斯生产要素的比例学说计算两国生产这两种产品的比较成本,并说明两国是如何分工的。
a (甲国生产单位玉米成本=玉米要素比率*玉米要素价格
10*6 1*2=62
乙国生产单位玉米成本=玉米需求比例*玉米要素价格
=10*1 1*3=13
甲国生产单位小麦成本=小麦要素比率*小麦要素价格
=1*6=10*2=26
乙国生产单位小麦成本=小麦要素比率*小麦要素价格
=1*1=10*3=31
说明:甲乙两国生产单位的玉米和小麦存在成本的国际绝对差距。 根据各国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应该生产和出口体系中丰富要素密集的商品,进口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甲国应该向乙国出口
麦、聪已经进口玉米; 乙国必须出口玉米,进口小麦。
【简答】简述二战后国际分工的新特点。
1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工业国和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2各国之间工业部门的内部分工有逐渐加强的趋势。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分工发展,而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分工减弱。
4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的经济所有制形势发生了变化。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区域经济集团的内部分工日益加强。
【简答】简述要素禀赋论的三个主要结论。
一个地区或国家应该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和出口丰裕要素密集的商品,输入稀缺要素密集的商品。
2地区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的差异,地区之间或国家之间商品价格不同。
3商品贸易有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国际差异,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趋势
趋向均等化。
【论述】试对比较成本学说进行评价。
1比较成本理论有过历史性的进步。 它促进了当时英国的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个理论中
受此影响,英国废除了《谷物法》,取得了自由贸易最伟大的胜利;
2这个理论的出发点是认为这个世界是一个静态的均衡的世界,国家之间,各经济集团之间的利益是协调一致的
的世界。
3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是静态分析,李嘉图提出了九个假设作为其论述的前提条件
4他只提出了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阐明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5他无法揭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价值规律的国际内容,“支配一个国家中商品的相对
价值规则不能支配两个以上国家之间交换商品的相对价值”。
自考资料网:建议开通永久VIP超级会员更划算,除特殊资源外,全站所有资源永久免费下载
1. 本站所有网课课程资料来源于用户上传和网络收集,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站长!
2. 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和交流,助力考生上岸!
3. 如果你想分享自己的经验或案例,可在后台编辑,经审核后发布在“自考资料网”,有下载币奖励哦!
4. 本站提供的课程资源,可能含有水印,介意者请勿下载!
5. 如有链接无法下载、失效或广告,请联系管理员处理(在线客服)!
6. 本站资源售价只是赞助,收取费用仅维持本站的日常运营所需!
7.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