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单元选择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单元选择

1、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要目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认识世界,掌握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马克思主义生存的灵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具体分析具体情况。

3、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途径。

4、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科学体系,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

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表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在矛盾。

7、关于理想的内容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所有理想的核心都是社会理想。

8、认同世界统一性,认为世界万物都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哲学是一元论。 二元论否定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物都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质。

9、形而上学的运动观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唯心主义的运动观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10、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的能动改造和客体的社会性客观物质活动。

1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联系观和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求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对立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

12、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矛盾分析法。

13、质变一定有一定量的积累过程,质变一定要靠量来界定其性质和方向。 在事物的量的过程中,两个相反的量相互竞争。 两种相反的力相互抵消,不仅是质变的基础,而且决定着质变的性质和方向。 简单的量是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量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14、真实与幻想的区别在于,真实直接从正面表现本质,而幻想则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

15、意识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能动性主要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意识可以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的物质世界。

16、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向理性认识发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认识在实践中产生,首先是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完整认识过程。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人们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深刻本质到更深刻本质的辩证作用过程,绝不是“自动”完成的。

17、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一致,是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证明。

18、认识论上唯物主义都是反映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都是死板的。 旧唯物主义不知道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主体看作单纯的有生命的存在物,把客体看作消极的认识对象,从而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19、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它主张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主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路线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20、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21、实践是检验认识真实性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特征。 实践是人的主观看似客观的活动,它可以将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进行对照,确定认识和认识对象是否一致,是否一致,从而验证认识。 此外,只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的品格。

2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24、阶级是历史范畴,阶级是在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但发展不足的情况下产生和存在的。 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劳动力有了价值,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社会分工和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出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使阶级产生的可能性成为现实。

25、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完善,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各个方面